北上廣的中產家庭,也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了

文 | 吉米媽

來源丨微信公衆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暑假一到,老母親們的錢包又保不住了。

神獸們一出籠,碎鈔的速度不是一般的驚人。

前幾天,我看一個媽媽在網上吐槽,說暑假就是上海家庭的年關。

她在這個暑假給孩子安排了一個雙語藝術夏令營。

一週的圍棋集訓,兩週的游泳課。

還打算帶孩子去趟日本。

再加上一個美術班和去一趟爺爺奶奶家。

這七七八八的花費,加起來差不多就近5W塊的花銷。

還有一位北京媽媽也曬了曬自己給孩子的暑假花費預算。

數學補課:2400

帶娃回孃家瘋玩10天:20000

讀書夏令營:3000

自駕遊一週:10000

高效閱讀訓練營10天:6000

都加起來的的話,5W已經不夠了,兩隻LV說沒就沒了。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一個娃的暑假,居然能花掉這麼多錢。

很多老母親直呼,感覺過年到現在,這幾個月白忙乎了。

然而,這些都不算誇張的。

我還看小某書的帖子裡說,海淀小學生的暑假8W起步。

而且很多人都覺得很正常,不貴。

還有一個年薪百萬的家長,也說壓力大,暑假養娃太燒錢。

各種研學營、集訓營再加上出去玩一趟。

小10W的花費,說沒就沒了。

除了各種培訓班、訓練營、夏令營,很多人還要趁暑假帶娃返廠大修。

整牙、看眼睛、增身高、看鼻炎。

每個都是燒錢的大項目。

據說,最近的牙科和眼科都人滿爲患,根本掛不上號。

以前,人們都說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現在,都不知道,究竟月薪多少才能撐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我終於發現,老母親最窮的時候,不是年底而是暑假啊。

每到暑假,很多媽媽花起錢來,都像暴發戶。

別看平時對自己不怎麼大方,但給孩子花起錢來,卻格外舍得。

主打一個神獸吞金,老母親吃土。

精裝的孩子,土坯的老母親。

同爲老母親,我其實特別能理解大家的這份慈母心。

每個媽媽,都不想虧待了自己的孩子。

別人孩子有的,咱們也得有。

別人報了班,咱們也不能落下。

別人出去研學、遊學、見世面。

咱也不能閒着。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孩子也很樂意。

那如何安排,花多少錢,我覺得這都無可厚非。

但如果是爲了跟風,爲了不被別人落下,或者覺得不花錢就覺得對不起孩子。

我覺得倒是大可不必。

暑假,更應該把錢花在刀刃上,

而不是刀背上

做媽媽時間長了,最大的好處就是越來越清醒。

清醒的標誌之一就是不再花很多冤枉錢。

包括,不再盲目地報很多興趣班。

不再讓孩子上一些無用的培訓課。

也包括不再給孩子隨意地報一些夏令營。

孩子是親的,錢也是。

所以,更應該把錢花刀刃上,而不是刀背上。

有些沒必要花的錢,完全可以不花。

1、沒必要參加一些所謂的“吃苦夏令營”

有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過得太幸福了。

什麼苦都沒吃過,什麼罪都沒受過,所以纔會特別脆弱,動不動就放棄,動不動就哭哭啼啼。

更不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也不想好好學習。

所以,趁着假期,讓孩子吃點苦頭。

磨練一下意志和抗挫能力,也許他就能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要是還能激發點學習的動力,那簡直就太好了。

對於父母的這些期望,我非常理解。

但我也想說,通過一個夏令營就想達到這樣的效果。

可能,真的有點想多了。

首先,暑期夏令營的週期一般也就7~10天。

指望在這麼短的時間,改變一個人,基本是不可能的。

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雖然說,吃苦可能會讓一個人成長。

但是,那些真正讓人成長的,往往都是一些“被迫的苦”“不得不吃的苦”。

當一些生活的苦難真正壓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纔會真正激發一個人的潛力。

爲了擺脫眼前的困境,不得不去做出各種努力和改變。

這樣的“苦”可能纔會讓人真正獲得成長。

但是,這種所謂的“吃苦夏令營”,卻更像是生活裡的小插曲。

孩子內心非常清楚,我只是暫時地“忍受”一下。

時間一到,TA又能回到原來的“幸福生活”了。

所以,出去十幾天,TA可能只是曬黑了,被蚊子咬包了。

但是,TA還是TA,沒有一絲絲改變。

另外,據說,現在有一些以次充好的“吃苦訓練營”“軍事訓練營”就是草臺班子。

有的會把孩帶到子一些髒亂差的地方進行訓練,有的人甚至還會對孩子進行毆打、虐待。

所以,我覺得真沒必要讓孩子吃一些浮皮潦草的苦。

花錢買罪受,沒苦硬吃。

最後不僅沒成長,錢還白花了。

2、沒必要在一個暑假裡

給孩子安排太多“大場面”

每年的寒暑假,父母們都想帶孩子去看看世界,見見世面。

也想帶孩子多感受一下這世間的美好,增加一些之前沒有的體驗。

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讓孩子去看山、看水、看世界,長點見識挺好的。

但是,也沒必要急吼吼地讓孩子一個暑假頻繁地見超多的“大世面”。

又要出國旅遊,又要研學、又要學帆船……

又要看雋永山河,又要體驗各地不同的文化。

父母當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見多識廣,眼界開闊。

但我倒覺得,見世面、開眼界,也不必安排得那麼密集。

一方面是,孩子的接受度可能沒那麼高。

在很短的時間內,安排太多密集的活動。

孩子未必能有多好的體驗,多深的體會。

有時候可能就是走馬觀花,僅僅是走過、路過、看過。

不走心也不走腦,未必能給TA帶來多少成長。

另一方面,頻繁地給孩子安排這些“大場面”。

可能也會讓孩子覺得這些來得太容易,而不懂得珍惜。

退一萬步來講,孩子後面的人生路還很長。

以後有的是機會去看更美的風景,走更遠的路。

所以,沒必要着急讓孩子在一個暑假就把所有的美好都看了,所有世面都見了。

咱們可以慢慢走,慢慢看,細水長流,不急於這一時。

3、沒必要和別人比

也不必過多追求所謂的“意義”

據說,坊間流傳着一條假期出遊鄙視鏈。

去歐洲旅遊的,鄙視去東南亞的。

去香港澳門的,鄙視去內地旅遊景點的。

長途旅行的,鄙視郊區遊的。

私人定製遊的鄙視自由行的。

我想說,這種互相比來比去的風氣真的沒必要。

可能在很多大人看來,去歐洲去國外,更洋氣更高端。

但在孩子眼裡,舟車勞頓,千里迢迢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玩一趟。

可能未必能比在國內,或者近一點的地方玩得更開心。

我帶着吉米去過很多地方,但是他最令他念念不忘的卻是杭州的一個酒店。

因爲這個酒店裡,有三隻可愛的小動物。

一隻狐獴,一隻荷蘭豬,一隻小白兔。

吉米給它們三個都起了名字,分別是萌萌、佩奇,兔子叫什麼我有點記不得了。

有好幾次,我問他假期想去哪裡玩,他都說要去這個酒店。

他覺得這三個小動物就是他的好朋友。

每次去了,都要和它們玩半天。

所以,孩子眼裡的“有意思”“好玩”“值得”和我們眼中的可能不太一樣。

我們大人可能更看重一項活動能不能給孩子帶來收穫、成長,是不是有意義。

但是,帶孩子過了幾個暑假後。

我發現,可能很多所謂的“意義”和“成長”都是我們大人的一廂情願。

孩子能感受到的,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兒。

所以,如果家裡不差錢,孩子又特別喜歡某個國家,某項賽事,某個景點。

就一起和孩子出去看看、體驗體驗,再正常不過。

但如果是爲了不被別人落下,甚至是怕虧欠了孩子。

就盲目跟風、攀比。

我覺得倒是沒必要。

根據自己家裡的情況,孩子的需求、大人的需求。

制定適合自己家庭的暑期計劃就好。

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做着夢,向內看的人,醒着。”

這句話有點深奧,但年紀越大,就越發覺得,無論什麼事兒,少看別人,多從自己出發,多問問自己的內心。

可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