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韋世豪歸隊後力挺伊萬;伊萬願意接手國足也是源於信心

《北京青年報》記者​​​​ 撰文表示,曾經一度被排除在國足備戰陣容之外的韋世豪,歸隊後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伊萬的支持。在更衣室裡,他曾號召隊友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主教練的戰術意圖。伊萬率領的國足作爲“龍頭”,如果能實現進軍世界盃的目標,勢必會給各級國字號球隊的發展注入“強心劑”。

當中國足球臨近2024年尾聲的時候,伊萬科維奇回到家鄉克羅地亞西北部小城瓦拉日丁與親友相聚。不熟悉的人很難想象,這位老帥在過去8個月的時間裡,經歷了怎樣一段過山車般的歷程。

在前任揚科維奇下課後不久,帶隊打過世界盃、熟悉亞洲足球且在中國職業聯賽有過成功執教經歷的伊萬科維奇,便成爲了中國足協選帥的“主攻目標”。伊萬執教國足的具體薪酬不得而知,但據瞭解,數額與揚科維奇的差距不大,且合同中對各階段的帶隊任務目標有具體的約定。換言之,對於類似“無法率隊從36強賽出線就下課”這樣的條件,伊萬是有心理準備的。伊萬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所有合作條件,首先就是他非常渴望來中國執教。

事實上,當時伊萬並非國足新帥的唯一人選,比他小9歲的前瑞士隊主帥佩特科維奇便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但伊萬在選帥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與信心。據瞭解,2011年離開山東魯能帥位的時候,伊萬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回到中國足壇執教的崗位上。在接手國足前的10多年中,他曾多次錯過來華執教的機會。比如2012年底北京國安選定塞爾維亞人斯塔諾耶維奇之前,伊萬就曾被推薦給國安俱樂部。2014年底,也有中超俱樂部向他拋出橄欖枝。

伊萬願意接手國足的另一個原因源於信心。這其中又涵蓋兩個層面,首先是他對自己執教能力、經驗的自信,畢竟他帶隊征戰過世界盃賽,在中超、亞冠賽場也取得過不俗的戰績。另外,就是對中國足球,包括球員的信心。“在我看來,中國球員的技術能力絕對不比阿曼隊員差,但中國球員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要踢出真正意義的現代足球。既然阿曼隊能夠在客場取勝日本隊,我們在面對強隊的時候,爲什麼不能拿出取勝的決心和勇氣呢?”伊萬說。

但不得不說,伊萬初來乍到時並不走運,率隊首場比賽就被36強賽同組弱旅新加坡隊逼平。“和一年前揚科維奇接手國足時擁有準備期不同,伊萬一上任就直接帶隊打36強賽。給他熟悉球隊、與球隊磨合甚至試錯的時間、空間都非常有限。所以國足36強賽踢得磕磕絆絆,也就不足爲奇。”一位熟諳國足情況的人士如是說。

還要提起一段往事。曾經一度被排除在國足備戰陣容之外的韋世豪,歸隊後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伊萬的支持。在更衣室裡,他曾號召隊友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主教練的戰術意圖。中、印比賽前,跟隨伊萬出席新聞發佈會的正是韋世豪,而比賽期間,大家都看到了張玉寧單刀赴會的同時,韋世豪後排加速衝刺,伺機補射的畫面。“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球隊空前團結。伊萬通過備戰與實戰,漸漸找到了一些有特點的球員的使用密碼,教練與球員之間的信任基礎更加牢固。問題理順了,成績自然也就好起來。”這是國足一位隊內人士的評價。

18強賽第2輪輸給沙特從大連返京後,伊萬在一次朋友聚會期間曾被問道:“你會不會辭職?”伊萬笑着回答道:“那從來不是我的做事風格。我不是要賴在某一個崗位上不走,而是因爲,我在沒有失去信心的時候,絕不會也不應該主動放棄。只要在這個崗位上一天,我就會滿懷信心與熱情工作,樂觀地向前看。現在我已經開始爲下一期集訓做準備了。”

但即便隨後率隊取得兩連勝,伊萬的“下課”警報聲也沒有停響。不得不說,外界有關伊萬科維奇執教能力“非黑即白”的評價,也從一個側面映襯出當下中國足球的浮躁。三連敗不能說明伊萬一無是處,兩連勝也不能證明他找到了什麼靈丹妙藥。在這一年裡,國足連同伊萬先抑後揚的表現,證明中國足球並非外界形容的那般不堪。而輿論對伊萬的評價之所以有所改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在加速國足年輕化進程方面,顯示出獨到的一面。

從3月下旬首次帶隊集訓,至11月率隊打完與日本隊的二番戰,伊萬科維奇累計徵調過14名“新人”,11月集訓時,入隊的“00”後球員多達7人。其中,拜合拉木、謝文能、胡荷韜、蔣聖龍、朱辰傑紛紛競得主力位置,也就是說,年輕球員已佔據國足主力陣容的半壁江山。拜合拉木從36強賽國足末輪客戰韓國隊比賽中飽受詬病的“糙哥”,變成國足18強賽首勝的進球功臣,正是得益於伊萬對於他的大膽啓用。現在看來,伊萬捨棄一些不具備現代足球能力的球員,以及入隊意願不夠強烈的老隊員,甚至個別狀態下滑的歸化球員,不失爲明智之舉。

中國足協主席宋凱12月探望U17、U21兩支國字號男足梯隊期間曾表示,國字號球員要爲足球行業從業者特別是年輕球員樹立榜樣。而伊萬對年輕球員的大膽啓用,也與當下中國足球着力夯實青訓基礎,加速青少年人才精英化進程的戰略思想相契合,給國字號各隊及職業俱樂部球隊加速培養新人“打了樣”。

該報道認爲,伊萬率領的國足作爲“龍頭”,如果能夠實現進軍世界盃的目標,勢必會給各級國字號球隊的發展注入“強心劑”,這也令2025年的中國足球有了更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