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斯克狂噴的這項技術還要飛一會兒

對於激光雷達行業而言,SPAC稱得上是年度熱詞。過去一年裡,已有多家明星企業利用SPAC在美上市。只是,激光雷達公司的前景仍不明朗:雖然收穫一定資金,但是仍然處於砸錢階段子彈還要飛一會兒。

SPAC熱潮難填燒錢巨坑

提及SPAC上市,讀者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可能便是激光雷達第一股Velodyne。2020年6月,該公司與Graf Industrial Corp達成合並協議,並於9月正式完成合並。合併後,其更名爲Velodyne Lidar,同步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

同年8月,Luminar宣佈與Gores Metropoulos合併,交易於12月完成,登錄納斯達克。

另外,Ouster和Innoviz分別於今年3月、4月完成交易,陸續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

今年第一季度,AEye宣佈將通過與CF Finance Acquisition Corp. III合併,在紐約納斯達克上市。該筆交易預計將於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

圖片來源:根據IHS Markit提供的數據整理

誠然,通過SPAC模式上市已成爲激光雷達公司上市的主要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諸多燒錢行業面臨資金鍊斷裂與融資難、融資貴等困境。另一方面,對想要IPO 或者直接上市的私營公司而言,其將面臨更高門檻。換而言之,SPAC上市所需時間短、成本低。最重要的是,SPAC上市能繞過SEC的審覈。

這樣看來,在世界金融市場持續不穩定的大背景下,在技術門檻高、競爭激烈的細分科技領域,激光雷達初創公司通過SPAC上市,從而更快拿到資金也不失爲一種看似可行的途徑。畢竟,只有快速獲取資金,初創公司才能爲產品研發提供經濟支撐。很大程度上,直到激光雷達實現量產裝車,激光雷達初創企業才能“回血”,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Velodyne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之前通過SPAC上市的激光雷達公司尚未改善財務狀況。以Velodyne爲例,公告顯示公司2021財年第一財季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同比暴跌至-4081.70萬美元,營收爲1772.60萬美元。

同樣地,Luminar一季度經營狀況也呈現鉅額虧損:其GAAP淨虧損爲759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的 GAAP 淨虧損爲1560萬美元,虧損顯著擴大。

另不難預料,上述激光雷達公司的股票在經歷曇花一現的高潮後,便一路走低,如今又幾乎回到發行價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通過SPAC上市能夠爲企業帶來一定“糧草”,但是企業尚未解決持續虧損的本質難題。顯然,激光雷達初創公司正處於上升階段,團隊擴張、技術研發和生產設施建設都需要繼續“砸錢”。只不過,如果激光雷達的市場不如預期,之後大概率會對上述企業產生負面影響。未來幾年內上市公司若不能實現盈利,甚至面臨退市風險。

圖片來源:Cruise

對此,有業界大佬預測,激光雷達行業將出現整合/崩盤,特別是那些已經上市或計劃通過與空白支票公司交易上市的公司。今年早些時候,Cruise首席技術官Kyle Vogt在推文中表示,“激光雷達初創企業的潛在市值基於‘期望中的營收’計算而來,而這樣的未來營收又是來自高度重疊的潛在收入,並沒有給未來預期打什麼折扣(以貼合現實情況)。”

讓子彈飛一會兒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爲基於激光雷達是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必要條件。當然,“視覺方案”的忠實擁躉馬斯克不在其列。他甚至曾經公開表示:“傻子才用激光雷達。”

就在上週,特斯拉宣佈,該公司爲北美生產的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Model Y將不再搭載毫米波雷達。這意味着,在此之後生產製造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將僅採用基於攝像頭系統驅動Autopilot和FSD。

實際上,關於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一直存在分歧,即以攝像頭爲主還是以激光雷達爲主?就現狀來看,這兩種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各有利弊。特斯拉選擇的攝像頭視覺系統,屬於被動視覺,對環境光照的依賴比較大,且存在目標檢測與SLAM較不可靠等問題,但是成本低。與之相比較,激光雷達則屬於主動視覺系統,目標檢測與SLAM比較可靠,但其主要缺陷是成本高昂

圖片來源:Tesla

不過,隨着科學技術進步,基於成本以及消費者需求考量,未來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將更爲複雜,激光雷達VS攝像頭的技術分歧僅僅只是開始。

甚至連自動駕駛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雷達傳感器,至今仍需打上問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4D毫米波雷達與激光雷達性能差異不大,且商用程度幾乎處於同一水平,但是前者價格更低。試想,如果激光雷達的價格遲遲沒有下降,而更高性能的4D成像雷達開始涌現市場,人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再者,現在激光雷達的路線也呈現多樣化趨勢,雖然長遠來看純固態大勢趨,但是現階段行業仍處於機械式、混合固態、純固態等多種技術路線並存的局面。

從2020年至今,我們看到全球激光雷達公司扎堆上市,不同技術路線的玩家層出不窮,但顯然激光雷達尚且處於探索期。亮道智能CEO劇學博士曾在接受蓋世汽車採訪時直言,因目前真正能夠提供完整激光雷達供應的資源非常稀缺,挑戰依然存在,行業實現大規模量產預計將在2024年以後。

所以,各類玩家在激光雷達領域到底能擁有怎樣的成就,爲自動駕駛插上翅膀的將是哪種技術路線,最終的答案或許一兩年內難以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