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設立百億新材料產業基金

科研人員在碳化硅晶片生產線上工作

新材料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是國家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方向。12月1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隨“新質生產力看北京”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順義區,瞭解北京新材料企業的發展情況。據悉,北京新材料創新優勢保持領先、創新體系持續完善,900餘家新材料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產業集聚態勢初現。今年,“北京市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獲得市政府批覆設立,整體規模100億元,將投向電子信息材料,以及綠色能源材料、特種及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點領域。

碳化硅晶片生產線晝夜運轉

走進北京晶格領域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格領域”),在碳化硅晶片生產線上,20餘臺設備晝夜不停——黑色的碳化硅晶錠在液體中緩緩生長,被打磨光亮後,再切割成薄如蟬翼的晶片。明年年初,這條今年剛落成的生產線產能有望達到2.5萬片。該公司總經理張澤盛說:“設備24小時不停,工作人員合理排班,24小時待命,全力保障生產。”

據悉,晶格領域是國內首家以液相法爲核心技術,集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襯底研發、生產及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副總經理郭黛翡介紹,襯底是朝着大尺寸高質量的方向發展,“襯底朝大尺寸方向發展,不是說芯片越做越大,而是指單位面積裡的芯片數量越來越多,單個芯片的成本也就越低。”

郭黛翡表示,液相法技術在襯底產品的擴徑上有着獨特優勢,其生產過程是將固態的原材料放置在高溫的環境下,融化成液體,再在液體當中重新結晶,長出碳化硅單晶。相較目前主流的物理氣相傳輸法,液相法技術具有生長的晶體質量高、缺陷少、成品率高等優勢。它的生長速度可以達到500微米/小時,同時可以實現“零微管”。據介紹,微管是一種貫穿性傷害,在有微管的地方做芯片相當於廢掉了這顆芯片。利用液相法技術生長的襯底,可以克服微管缺陷。

該公司目前已在順義建成一條液相法SiC襯底中試線,6至8英寸小規模產線也已初步建成並投入使用,產線涵蓋碳化硅長晶、加工及檢測等完整襯底製備工藝環節。爲滿足產品批量供應需求,該公司已開始進行年產27萬片碳化硅襯底的規模化產線規劃和佈局。

手機快充用上氮化鎵半導體

氮化鎵作爲一種新材料,滿足了電源管理更高效、更節能、低成本的需要,相比早期硅功率器件模塊,氮化鎵功率模塊電效率獲得大幅提升。

北青報記者來到位於順義區的北京中博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博芯”)。在生產車間裡,氮化鎵晶圓生產線的年產量可達1.5萬片。據瞭解,在日常生活中,未來只要用電的地方都會用到氮化鎵半導體。例如,現在較爲普遍的手機快充,實際上是提高了手機充電器的充電效率,同時能夠做到手機在快充時不會發燙。目前,氮化鎵也已應用在白色家電、數據中心電源和光伏儲能等領域。

人們現在的生活更離不開手機網絡。實際上,手機信號的發射需要能把電信號放大的射頻功放芯片,這也是氮化鎵的市場之一,部分廠商正推動在手機裡應用氮化鎵射頻功放芯片。

企業負責人表示,未來,中博芯將持續加大核心產品生產及研發投入,提高產品性能和生產能力,增強競爭力。通過持續的產品性能提升,形成競爭優勢並達到和超越客戶的需求,致力打造成新形勢下滿足國家半導體“卡脖子”技術需求,爲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國產替代作出貢獻的示範企業。

北京新材料產業集聚態勢初現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推進下,本市新材料創新優勢保持領先、創新體系持續完善,產業集聚態勢初現。

據不完全統計,在京20餘家高校、10餘家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均設有材料類學科或研究方向;近30家在京央企均有新材料佈局;40餘家上市企業、9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在鋼鐵、有色金屬、特種合成橡膠等先進基礎材料,高溫合金、高性能複合材料、寬禁帶半導體等關鍵戰略材料,以及石墨烯等低維材料和高溫超導、超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領域皆有研發佈局。

創新平臺也在持續完善。本市建有“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在建)和“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等三個國家材料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同時,建設了懷柔國家實驗室、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40餘家國家級平臺。

據瞭解,北京新材料產業結合資源稟賦,逐步形成海淀區爲創新策源區,順義、房山、大興等爲產業主要承載區的發展格局。其中,房山區在新材料領域共培育引進了20餘家規上企業、10餘家專精特新企業和2家上市企業。2023年,全區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超350億元,佔全區產值比重約1/3,是規上工業產值重要的貢獻引擎。

順義區作爲北京寬禁帶半導體承載區,一期標廠、三代半創新基地等建成並投入使用,先後發佈多項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已集聚相關實體企業20餘家,初步形成材料、芯片、模組、封裝檢測及下游應用的全產業鏈佈局,產業集羣效應初顯。

文/本報記者王斌實習生張光玉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