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推動實現微信醫保移動支付

9月26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市政府關於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情況的報告。292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放號時間統一、152家醫療機構支持醫保移動支付、41家醫院完成檢查互認業務上線、建成74家互聯網醫院、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一段時期以來,本市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醫療衛生服務融合發展,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提升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報告指出,未來,本市醫療信息服務將更加智慧,包括將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打造服務市民和醫療機構的數智醫生助手。在便利支付方面,將繼續拓展支付渠道,推動實現微信醫保移動支付。

152家醫療機構支持醫保移動支付

報告指出,在 “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本市持續完善看病就醫全流程服務,以“京通”小程序爲入口,完善預約掛號服務,將292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放號時間統一爲每日7時、11時、15時3個時間。全市統一預約掛號平臺涵蓋全部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近300家,今年以來累計服務1.4億人次。168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可通過114平臺在線查詢檢查檢驗報告,基本實現開展檢查檢驗服務的醫療機構全覆蓋,今年已累計提供2000萬人次查詢服務。152家醫療機構支持醫保移動支付,涵蓋全部三級醫院和重點二級醫院,累計結算量370餘萬筆,結算金額超過4億元。醫保碼激活人數超1650萬人,實現了手機展碼快捷支付。

在實施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方面,按照計劃,年底全市140家醫療機構間可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覆蓋全部110家三級醫療機構和30家重點二級醫療機構。截至目前,41家醫院完成檢查互認業務上線,37家醫院完成檢驗互認業務上線。

近年來,本市互聯網診療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已建立74家互聯網醫院,254家醫療機構可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2024年上半年互聯網診療量77萬人次,北京腫瘤醫院、首兒所等部分醫院互聯網診療量佔比已達總診療量的10%以上,成爲線下診療的重要補充。

58家社區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

報告指出,本市基層醫療衛生信息化打開新局面。在分級診療方面,全市建成62個綜合醫聯體,基本實現二三級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建成122個市級專科醫聯體,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分級診療服務網絡。醫聯體內三級醫院至少提前2周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留30%以上號源,22家市屬醫院向平臺投放全量號源,同時專家號佔比不低於50%。爲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000餘名醫生開通轉診平臺使用權限,2024年上半年轉診量是去年同期的2.6倍。

基層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本市在基層醫療機構探索推進互聯網診療、遠程會診、智能輔助診斷和智慧家醫等服務,全市5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了互聯網診療服務,237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遠程診斷和培訓服務。利用三級醫院現有的互聯網診療條件,爲鄉鎮衛生院開設遠程診療服務,2024年預計建成50個“互聯網健康鄉村門診”。針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房面積小、部分藥品儲備不足等問題,建立缺藥登記系統,爲市民提供用藥登記服務33.8萬人次。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通州5區開展社區醫保移動支付接入試點工作,並在其中3家擁有互聯網醫院醫保資質的社區醫療機構,同步開展互聯網醫院接入醫保移動支付工作。

利用大模型打造數智醫生助手

下一步,本市將持續加強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加強醫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健康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醫保信息平臺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三醫”數據底座建設,統一數據標準,提升數據質量,促進業務協同。推動醫療機構的信息互通共享,加大力度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開展門急診病歷、住院病歷和體檢報告的共享應用,減少重複檢查檢驗,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水平,通過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電子健康檔案等持續建設,促進基層對慢性病患者的連續性健康管理。

未來,本市也將持續完善醫療服務全流程閉環。大力推動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應用基地建設,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醫療服務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醫療服務全流程,滿足羣衆就醫需求。聚焦重點專科能力普及、診療流程閉環等共性目標,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打造服務市民和醫療機構的數智醫生助手,覆蓋健康科普、智能導診、在線診療、智能康復以及智能隨訪等全流程場景。探索京津冀醫保移動支付試點,提升異地就醫患者的支付體驗;目前在支付方式上已實現銀行卡綁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下一步將繼續拓展支付渠道,推動實現微信醫保移動支付。加強與央屬、軍隊頭部醫院溝通對接,逐步增加號源投放數量,更好滿足基層轉診需求。實施鄉村醫生鎮管村用,推動鎮(鄉)村一體化管理,穩定鄉村衛生服務網底。

市人大建議:

推動醫療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認爲,本市醫療服務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但與廣大羣衆對高效便捷醫療服務的需求仍存在差距。例如,醫療服務連續性要求與信息數據分散的矛盾仍然突出,信息化服務與羣衆需求還不夠契合。APP、小程序、公衆號等醫療移動應用過於繁雜,功能同質化和功能分散現象並存,信息化服務的“適老化”程度不夠,老年羣體“不會用、用不好”的反饋較多。

針對相關問題,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建議,要落實落細任務措施,進一步提高全市醫療信息化整體建設水平。加強對移動應用的統籌規劃,科學引導、合理佈局各類APP、小程序、公衆號的類別和數量,完善使用評價制度,推進跨區跨單位的資源整合和集約建設。加快推進預約掛號、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保移動支付等常用服務的延伸覆蓋,進一步統一服務標準和流程。完善“互聯網+護理服務”體系建設,總結推廣互聯網醫院開展護理門診有益經驗,爲患者提供在線延續性護理服務。

建議推動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降低信息化設施設備的操作難度,提升信息化服務的適用性和舒適度。保留線下服務窗口,優化現場引導、人工辦理等服務方式,暢通親屬和家庭醫生線上和線下代辦渠道,爲有無障礙需求的羣體提供更加優質的就診服務。加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融合應用,推動智能導診、智能分診、AI輔助診斷等更好融入診療全過程,打造智慧化服務。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