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兒帶:一面兜住生命的傳承,一面展示民族的美學 | 母親節特輯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去年《》聊了一下“母親”如何從小家庭私人化的角色成爲國民性符號化的標籤。這次想聊一下朋友當媽媽以後跟我聊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服飾——背兒帶。
△ 出自《情繫背兒帶》
△ 著名的“春運媽媽”巴木玉布木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若水”,在一些人的記憶裡、在一些廣告圖像裡也多用父親扛舉子女的形象來表現。但背兒帶這種幾乎出現在諸多民族傳統育兒方式中的輔助性工具,卻成爲了母愛也如山般堅韌高大的最佳例證。在如今依然還保留背兒帶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又以精美複雜的織繡紋飾,使之同時成爲母愛如錦似繡般絢麗多彩的物質證書。
使用簡單的布幅將嬰幼兒包裹並揹負在身上的方式,不僅古來有之,並且在許多民族中都仍可簡單印記。比如在《》裡就介紹過這種事先已經頭尾縫合的面料,不僅可以作爲類似筒裙的紗籠,也可以當做嬰兒的搖籃牀和嬰兒的揹帶。
△ 馬來西亞畫家筆中使用峇迪布給小BB做搖籃牀和嬰兒揹帶的母親形象
而遠至秘魯安第斯地區,她們也用自己彩條紋樣的傳統織物將孩子揹負在身上,構成海洋也無法組合的人類母女或母子相互依存的動人畫面。
△ 安第斯地區織物和用作孩童揹帶
有一個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就是人類的嬰兒都是“早產兒”,出生之初十分幼弱,需要成人的額外照顧,於是便誕生了類似體外子宮、服飾育兒袋的“襁褓”。唐代張守節在爲《史記》註解的《史記正義》裡說:“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葆,小兒被也”,這個說法很容易就聯想到背兒帶,只不過很難確定是怎樣一種形式。
但若放到如今的視野去看背兒帶的形式,那可就太多了。
比如只是一根帶子的話,如峇迪,可以形成一個環形斜挎在身上,孩子則兜在寬布形成的褶皺裡。《情繫背兒帶》中有一張攝於1987年臺灣原住民的照片,與前圖極爲相似。
△ 1871年臺灣平埔人,《情繫背兒帶》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院展覽宣傳圖
△ 越南河內
△ 藍採如藏品
這個環裝的簡易背兜,也可以斜挎在身後,甚至頂在頭上。
△ 藍採如藏品,Landap織物(介紹見《》)
△ 圖片出自《情繫背兒帶》
△ 出自pinterest,沒有說明
比如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中看到福佬人所用的背兒帶是一種X型,中間是主要表現圖案的正方形,四角延展出帶子,也是看了大概就能猜到它的使用方式。
△ 福佬人的背兒帶,暖玉拍攝
△ 廣東地區背兒帶
但是在《西南少數民族傳統背扇研究》中就提到了兩種不同的系綁方式,都是4個帶子倆倆擰轉固定後再合併固定,區別在於“倆倆”分組是上下還是左右,當然細節上差別會更多。
△ 出自《西南少數民族傳統背扇研究》
△ 使用背兒帶的老照片
雖然也是四根帶子,實際上《西南少數民族傳統背扇研究》裡是一種帶蓋帕的樣式,蓋帕還比用作固定嬰童的本體還大一些,帶兩根比較細的綁帶,可以在孩子睡着時或日頭猛烈的時候用於遮擋保護孩子的頭部。
△ 帶蓋帕的四根袋子背兒帶,出自《情繫背兒帶》
西南地區更常見的是T型背兒帶,利用兩根長帶子在繞過母親身體以後再繞到背後,防止滑落。
△ 出自《西南少數民族傳統背扇研究》
△ 正在將孩子用背兒帶固定到背上的母親
△ 出自《娃崽揹帶》
爲了減輕壓力,這兩根帶子有時候會做的很寬,有的卻是細長的織帶,各地的風格有很大的差異。T型一般有長長的尾巴垂在後面,一些款式也帶蓋帕。
△ 帶蓋帕的T型背兒帶,藍採如藏品
△ 正在將孩子用背兒帶固定到背上的母親,這條背兒帶有蓋帕
△ 不同樣式的T型背兒帶,多爲西南民族
此外,也可以將帶子與小兒被分離,小兒被平時也可以用來給孩子用。
除了專門設計的背兒帶,西南民族還用直接使用圍腰也作爲背兒帶,有一些民族服飾寬大,則直接使用服裝來形成一個背兜的樣式。
△ 使用服裝包裹揹負孩童
也可以零星看到一些男性使用背兒帶,但我覺得更應該留意的是大量兒童使用背兒帶的情況。有一些配圖的文章直接說了童婚的情況,更多的是我們父母輩所熟悉的大孩子帶小孩子的情況。
△ 網絡圖片
在一些民族收藏中,也可以零星看到背兒帶,但主題收藏的並不多,據說是因爲繁衍育兒在各個族羣中都有獨特寓意,而背兒帶往往預示着一種生命的連接,所以人們並不會輕易出售它,寧可燒掉或剪破。
但也是這種獨特性,背兒帶上往往大面積地集中所處環境的織染繡技藝,善繡的民族繡它,善織的民族織它,善纈的民族染它,還有的使用拼布等疊加的工藝。
△ 出自《情繫背兒帶》
△ 出自《中國貴州少數民族背扇》
背兒帶,在母親背上其實是兩面的,一面兜住的是個體生命的傳承,一面展示的是民族文化的傳揚。那些母親,不需要舉着背兒帶去走T臺、去闖專櫃,她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演繹。
△ 出自《情繫背兒帶》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院展覽宣傳圖
△ 網絡圖片
可問題也在於,爲何背兒帶如此被很多母親需要,是因爲她們需要勞作,以至於無法將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安放某個地方,只能在勞作間隙進行照料。並且,在生產力比較低的地區,也往往缺少有效的交通工具,不善於行的孩童最好的方式則是通過成人的揹負,而成年人的負擔又不僅僅只有孩子,解放雙手的背兒帶也就成爲了極爲重要的輔助工具。
△ 出自《娃崽揹帶》
△ 出自《情繫背兒帶》
△ 網絡圖片
△ 出自《漢代“襁褓”“負子”與“襁負”考》
有些民族則喜歡使用揹簍、竹椅等,因爲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就不展開了,大家可以去聽那首歌曲《小揹簍》:“小揹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頭一回幽幽深山中,嘗呀野果喲;頭一回清清溪水邊,洗呀小手喲;頭一回趕場逛了,山裡的大世界;頭一回下到河灘裡,我看了賽龍舟……”雖熱歌裡唱的是揹簍,但情感是相近的。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院展覽宣傳圖
時代發展之後,出現了職業女性,家務開始事先社會化,其中也包括育兒。“雞娃”實際上還是在“雞媽”,比拼哪個母親能花更多的時間成本在孩子身上。而社會上對於女性的一些指摘,比如吃外賣、叫鐘點工,也是因爲這些原本女性的“分內事”轉爲了社會化工作。
很多人誤以爲在出現職業女性之前,女性是不參與勞作的,事實上女性的勞作強度和時長一直是驚人的長。職業女性只不過是將女性從家族的私人空間中解放出來,育兒便交給了社會化機構。但這無法完全替代母親需要承擔的育兒工作。很多年前我做過一個“背奶媽媽”的選題,就是一些職場母親需要利用工作間隙將母乳儲存下來提供給孩子,這中間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最最硬性的條件,吸奶的空間、儲奶的設備,以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時液體需要開包檢查的問題,都是阻礙。
△ 背奶媽媽
很多關於背兒帶的介紹離不開它的工藝、紋樣寓意、以及傳承儀式等,但我覺得背兒帶更像是育兒上的物質象徵,剪短臍帶以後的物理連接,這份重量是不會消失的,要麼背在母親身上,要麼像我們父母輩一樣由大孩子來背,總有人在負重前行。就像職業女性只不過是放下了背兒帶,卻未能放下揹負育兒的壓力和成本。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