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將投50億美元赴印尼建廠,誰是紅獅控股
光伏行業再次傳出大手筆出海建廠的消息,這次是水泥企業紅獅控股集團:紅獅控股擬投資50億美元赴印尼建廠。而這次建廠的主體是亞洲硅業,其是紅獅控股的子公司。作爲紅獅控股多晶硅主業經營主體的亞洲硅業,上一任實際控制人爲施正榮。
12月24日,一名接近亞洲硅業的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該項目尚屬於規劃,具體信息仍需要向紅獅集團確認。此前據印尼媒體報道,紅獅控股或在印尼當地建設園區生產多晶硅、電池、組件等,投資金額50億美元。
“去海外投資的宣傳意義可能大於實際。”多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50億美元這樣規模的投資能否落地仍有待觀察。
紅獅控股以水泥起家,2023年收購放棄上市的亞洲硅業而新增多晶硅業務。但企業的這兩大主業目前均處於低谷。
多晶硅經營主體前三季度仍虧損
據印尼本地媒體12月23日報道,印尼投資部長兼投資協調委員會(BKPM)主任羅山·佩爾卡薩·魯斯拉尼(Rosan Perkasa Roeslani)與多家中國企業談下了合作,其中即包括紅獅控股集團,後者擬在印尼投資50億美元建設涵蓋多晶硅、電池與組件的工業園區,項目將分階段進行。這筆投資額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365億人民幣。
紅獅集團是一家大型水泥民企,在國內12個省份和老撾、尼泊爾、印尼等國家有60餘家大型水泥工廠,年產能1.2億噸。公司總資產858億元、員工2萬人,2023年實現銷售收入723億元。2023年,其通過收購放棄IPO的硅料企業亞洲硅業,紅獅控股切入光伏賽道,形成“水泥+多晶硅”雙主業。紅獅集團董事長章小華當時表示,多晶硅是產業鏈上的重要原材料,與紅獅組織能力相匹配。
在資本市場,紅獅控股較爲低調,除了目前是杭州銀行(600926.SH)持股11.81%的第二大股東外,貝殼財經記者暫未關注到其他動向。而據紅獅集團官網介紹,其還是另外三家銀行的主要股東。
作爲紅獅控股多晶硅主業經營主體的亞洲硅業,最初爲無錫尚德背景,上一任實際控制人爲施正榮。2020年末亞洲硅業啓動上市工作,但在2022年4月終止了IPO,時隔近一年後易主紅獅控股。亞洲硅業目前多晶硅年產能爲9萬噸。有分析人士曾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相較頭部廠商,亞洲硅業、內蒙古東立等年產能在10萬噸以下的企業屬於第二梯隊,而硅料市場層次較多,不同規模的企業都可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根據2020至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年度報告發布的數據,2020年亞洲硅業多晶硅產量爲 21875.19噸,佔全球多晶硅產量的4.20%。亞洲硅業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是全球多晶硅產能規模排名前十的企業,生產規模提升穩健,但其同時承認,相比同行業頭部企業如通威股份、新疆大全、保利協鑫能源等公司,公司業務規模仍存在較大差距,公司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相對較低。
而在去年多晶硅價格暴跌背景下,硅料企業普遍面臨經營挑戰。紅獅控股今年12月的發債文件顯示,自2023年以來,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下降,公司重要子公司亞洲硅業2024年前三季度已實現虧損 。
多晶硅產業尚未走出低谷,50億美元投資能否落地仍有待觀察
從資金實力來看,截至2024年9月末,紅獅控股貨幣資金爲119.41億元,資產負債率54.26%。
“去海外投資的宣傳意義可能大於實際。”一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據其瞭解亞洲硅業訂單情況不算特別理想,投資50億美元去海外建廠或不容易。
對於50億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數名業內人士均表示能否落地仍有待觀察。
硅料行業整體目前尚處於階段性低谷。
12月24日晚間,硅料龍頭通威股份公佈減產消息,稱當前受西南地區冬季進入枯水期、電力價格環比提升影響,考慮光伏產業總體行情持續處於底部調整階段,旗下永祥股份逐步安排下屬4家高純晶硅生產公司根據公司總體生產經營計劃進行技改及檢修工作,階段性有序減產控產。
同樣在12月24日晚間,特變電工(600089.SH)宣佈旗下新特能源“基於目前所處行業狀況”,終止回A上市。
“目前多晶硅產業處於底部,多晶硅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全行業虧損是客觀的。”特變電工在12月16日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作爲多晶硅行業主要生產企業之一,在行業高峰時積累了充足現金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過冬。在多晶硅全行業虧損時,公司主動採取經濟測算最優的減產方案、低庫存策略。據公司總經理黃漢傑此前透露,特變電工目前多晶硅的開工率25%左右。
另一方面,紅獅控股起家的水泥業務同樣挑戰重重。
根據公司披露,2023年紅獅控股過半營收來自水泥業務,來自多晶硅的營收僅佔11.42%。而2022年以來,受房地產投資下滑及水泥行業去產能持續等因素影響,紅獅控股營收持續下滑。
“整體來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使得以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爲主要驅動力的水泥需求高增長難以爲繼,水泥行業景氣度自高點回落,預計未來將處於長期下行通道。”中誠信國際今年12月出具的紅獅控股信用評級報告顯示,公司水泥業務保持明顯的產能規模優勢和市場佔有率,成本控制具有相對優勢,但行業需求走弱對售價和盈利帶來壓力;自併購多晶硅業務以來,多晶硅價格持續波動下行,且在建產線未來尚需投資規模較大,需對未來供需格局和價格修復、新增產能消納及項目資金平衡情況等保持關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