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燒錢敗退,上海互聯網翻身

上海互聯網的崛起,本質上是「帝國時代」的終結。

11月29日,拼多多市值第一次超越阿里巴巴,成爲了美股市值最高的中國公司。

只是市值上的一次擦肩而過,但許多人彷彿看到了中國互聯網一個時代的遠去,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我想起三年前我做過,主要是針對之前「上海錯失了互聯網行業,錯失了中國商業的未來」這麼一個很流行的說法,認爲上海互聯網還是有機會的。

如今我雖然搬離了上海,但現在看來,這個觀點是沒什麼問題的。

畢竟拼多多作爲中國電商的一極,總部就位於上海長寧。而過去三年,崛起勢頭最猛的內容社區小紅書,則是直接選擇了新天地這樣一個位於上海市中心,最時尚最潮流最精緻的街區。

以至於有人說,小紅書就是一傢俱有上海氣質的企業。

包括上海互聯網另一張名片的B站,從Q3財報上看,B站不僅在覈心業務數據上繼續高歌猛進,扭虧爲盈也是指日可待。

如果要把遊戲公司也算進去的話,你們知道我要說誰,請把「啓動」打在評論區。

在我看來,這個背後是整個行業核心敘事的變化。

過了三年,剛好更新一下思考,重新聊聊這事兒。

01

前幾天我看了一期視頻,講的是爲什麼互聯網行業必須幹掉中臺。

中臺這個詞的流行,有一半功勞要歸給阿里巴巴。2015年,阿里啓動中臺戰略,也就是搭建統一的數據系統和業務模塊,也就是中臺,去匹配前臺各種各樣的應用服務。

對當時阿里集團這樣一個產品包羅萬象,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佈局的巨無霸企業來說,中臺戰略的本質是一處水源供全球,凡是能複用的能力都複用。

靠着中臺戰略,阿里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商業帝國。

同理騰訊也有類似的戰略,只不過它沒有阿里這麼強的技術能力和組織效率,它搞的是「資本+流量」,也就是用投資和流量資源注入,迅速打造出一家「騰訊系」公司。

總之,當年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走的都是一樣的路線。依賴核心企業的能力四處擴張,沒有邊界。

可以說,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帝國主義」時代。

而這個時代,上海既不像杭州和深圳,坐擁阿里巴巴或者騰訊,也不像北京先後有百度字節兩大帝國。彼時B站還是個小衆二次元網站,小紅書差點被海淘政策一把出清,至於拼多多,2016年誕生的它壓根還沒上牌桌。

當時,上海互聯網公司最亮眼的,恐怕也就是被美團阿里分別收編的大衆點評和餓了麼。

這個階段,也是上海被詬病「錯失互聯網」的時期。

02

爲什麼上海沒有產生互聯網巨頭,此前有很多人分析過,原因不外乎上海的外企多,金融機構多,頂尖人才都去這些傳統行業了,互聯網行業吸引力沒有那麼足。或者就是從文化上找原因,上海文化是打工文化白領文化,白手起家創業不是主流敘事。

而我的解釋是不太一樣。

如果研究一下互聯網發展史,就會發現,早期巨頭的發家史,和當地的商業稟賦息息相關。

阿里起於杭州,浙江經商文化發達,小老闆多,阿里最早的業務,就是幫小老闆們在線上接訂單。後來成爲電商霸主,也是因爲先積累了大量的商家資源。

騰訊起於深圳,通信行業發達,騰訊一開始做尋呼機業務,後來才轉型做線上聊天,成爲社交巨頭。

百度和字節本質都是信息分發公司,搜索算法和推薦算法吃技術,依託的是中關村地區密集的高校,技術型人才充足的紅利。

簡單來說,這些巨頭的創立都得益於當地的商業稟賦,北京的技術人才,浙江的小商品小生意,深圳的發達的通信行業,藉由這些稟賦,創業者能夠做出產品,從供應端撬動市場,最後獲得了成功。

上海自然也有自己的商業稟賦,只不過上海的稟賦不在於供應,而在於需求。

雖然城市歷史並不算非常悠久,但上海作爲現代城市的起步是比較早的,加上身爲中國經濟中心和工業重鎮,上海城市化程度非常高,消費社會的發達程度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

越是發達的消費社會,人羣的需求越是豐富。

因此,上海的創業者往往是從需求端去撬動市場,他們的邏輯是消費者需要什麼,那我就做個東西去滿足他們。如果能滿足需求,那這個生意就成立了,至於後面有什麼新需求,就到時候再說。

而從供應端撬動市場,思考的是「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能力可以賣給市場」。他們相信的是「在你把汽車放到消費者面前之前,他們只會想要一匹更快的馬」。只要創業者把東西做出來了,消費者自然會發現自己有需求。

這是兩種思路。

前者的思路是:

消費者需要海淘,那我就給他們一個小紅書;

消費者想聊籃球,我就給他們一個虎撲;

消費者想要二次元文化,我就給他們一個B站。

而後者的思路是:

網民既然在QQ上聊天,一定有社交貨幣需求,於是有了QQ秀;

網民每天在這裡花這麼多時間,一定要有內容東西消磨時間,於是有了騰訊網;

網民在這裡這麼多好友關係,一定想一起玩點什麼,於是有了QQ遊戲。

所以我們看到,上海互聯網公司也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滿足特定的細分需求,並不具備主動擴張的動力。而北深杭的巨頭們,往往是極具發散性擴張性的,會不斷延伸自己公司的邊界。

而只有不斷擴張邊界的公司,纔會成爲帝國。

03

當下,上海互聯網的崛起,本質上是「帝國時代」的終結,也就是帝國作爲一種企業形態,不再適合當下的互聯網行業了。

我們常說,互聯網行業的轉折點,是隨着智能手機完成普及,上網總人口和上網總時長都不再快速增長,進入存量競爭。也就是俗話說的「互聯網下半場」。

但這個說法並不精確,存量時代不意味着帝國的瓦解,頂多是開疆拓土變難了,真正創新的產品還是會取代落後的傳統的產品,帝國也依舊可以維持「核心+邊界」的存在模式。

帝國的解體,還是要從帝國的起源去找原因。

前面我們說到,BAT這些互聯網巨頭的邏輯,是從供應端撬動市場,是「我給消費者什麼,消費者就會去用」。

這個邏輯最大的硬傷,在於它雖然很有擴張性,能創新出很多技術和模式,但這些創新並不服務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不以消費者爲中心。運氣好的項目,讓消費者發現了新需求,於是活了下來,更多的則是自我感動的僞需求。甚至很多項目未必具有創新性,只是對手做了一個產品,我也必須抄一個來對標。

所以,互聯網帝國的存在,往往伴隨着巨大的損耗。抖音和快手已經佔據先發優勢了,騰訊還要用微信去奶一個明顯就不可能成功的微視,後來還做了視頻號。從消費者整體福利來看,用着區別並沒有特別大,反而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同理,阿里巴巴在聊天軟件領域的諸多嘗試,字節在遊戲領域的嘗試,最後也都以失敗告終。

至於那些在創投熱潮期,靠着一眼看上去就完全不靠譜的創業項目,拿到幾百萬幾千萬的融資,最後燒一筆錢就死掉的公司,就更加是資源浪費,純屬沒有帝國的命,得了帝國的病。

總之,互聯網帝國的存在,必然伴隨着極大的資源消耗,從經濟效率上來看就很不經濟。

另一個問題在於,當互聯網公司帝國化以後,它會失去在細分賽道的專注力和靈活性。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公司病。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大文娛旗下的優酷和蝦米。從先天條件來看,絕對是要強於同行的。但現在一個明顯被愛奇藝騰訊視頻甚至芒果TV按在地上摩擦,另一個甚至不如後來者本站雲音樂,如今連產品都不復存在,只剩下一個音樂節IP了。

是阿里沒給資源?還是員工不夠優秀?

都不是,恰好是因爲這些內容產品隸屬於阿里集團,要服從集團整體戰略,爲電商導流,最終以交易爲目的。於是本來素質很好的產品,被綁上了帝國的戰車,最後被自家車輪壓成了齏粉。

而百度就更慘了,它整個帝國的核心,也就是搜索引擎,是建立在PC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如果搜索只是個邊緣業務還好,但當整個公司的營收業績和流量來源,都仰賴於搜索引擎的貢獻,那它根本不可能輕易啓動轉型。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它坐擁互聯網巨頭裡最強悍的技術團隊,卻錯過了整個推薦算法時代。

說到底,帝國作爲一種企業形態,服務於生意,服務於核心業務,服務於整個組織的存續,唯獨不服務於消費者,至少消費者不是帝國的第一考量。

相反,那些從需求端去撬動市場的互聯網公司,看似做的是小生意,但往往更理解用戶,能抓住真實需求。

04

當我們聊細分市場,聊小衆需求,往往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小衆需求是無法普及的,當小衆需求放到幾億十幾億用戶規模的市場裡,就會成爲僞需求。

但事實恰好相反,越是小衆的需求,也就越具體,越真實。

這是很自然的,做小生意的老闆,都是極度務實的人,反而做大生意的纔要吹牛,纔要自己騙自己。

我的一個觀察是,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非常擅長抓細分人羣的需求。

比如拼多多,看起來是用低價來滿足「五環外人羣」的網購需求。但誰不喜歡低價呢?這就是一個真需求。

再比如小紅書,看起來切入口是女性用戶羣體,但滿足的其實是所有人對精緻生活和豐盛物質的想象。

再比如B站,從二次元文化切入,但它彌補的其實是整個互聯網在青年文化內容上的空白。

另外還有得物,看起來服務的是運動愛好者和潮流人羣,但背後是電商消費者對於一些高價值的非標準化商品的需求,無法在天貓、淘寶和京東上得到滿足。

這些都是細分需求,但也都是真需求,最後無一例外都做大了。

前幾天我還讀到一篇文章,就說許多大廠有個壞習慣,但凡一個項目幹不好,往往不是選擇出售,而是就地解散。

這其實就是帝國思路下的一個問題。翻看國內互聯網這十年,基本就是鬥爭的十年,帝國要把觸手伸展到每一個業務,結果就是處處是敵人。每一個大廠之間,核心業務明明不同,但就很奇妙地,形成了競爭關係。

所以帝國的焦慮在於,敵人有的,我也必須有,做不做得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先把班子拉起來,自己沒基因就去收購。

問題就是,商場上哪有常勝將軍呢?

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這些公司能成功,核心原因是什麼?

這幾年我寫了很多商業故事,成功失敗的都有,總結的原因也很多。但我個人,僅代表我個人啊,強烈地感受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運氣。

騰訊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公司是無敵的,流量加持下什麼辦不到?君不見微信一個紅包功能,支付場景直逼支付寶?

然後抖音出現了,微信都破天荒給微視開入口了,結果打不贏就是打不贏。

抖音成了時間熔爐以後,大家又覺得,字節是一家沒有輸過的公司,算法直抵人性,怎麼輸?結果呢?大手筆買來的遊戲公司,說黃也黃了。

互聯網巨頭要做的事情太多,不停地打仗,依賴一個成功路徑來攻城掠地。但運氣不是每次都站在你這邊。

我覺得黃錚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不關注我的競爭對手在做什麼,而是關注用戶。需求爲先的一個好處就是,它的出海成功率就更高。因爲中國人的需求,多半也是全世界的需求。五環外喜歡便宜,北上廣就不喜歡嗎?中國人喜歡便宜,美國人難道不喜歡嗎?

等到細分領域壘起護城河的時候,即使是帝國的船堅炮利,也難以攻破。

05

事實上,我覺得今天整個消費結構都在產生類似的變化,細分領域、多樣化變得越來越主流。

前段時間我聊了、、。雖然現在店還不夠多,但我相信未來類似的細分領域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公司。上有會員超市,下有折扣商店,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傳統商超,夾在中間就會很難受。

我們常說「打敗 A 的不會是另一個 A」,巨頭也是一樣。大象或許不會死於另一頭大象,但可能被一羣螞蟻咬死。

當然,我並不是說未來就是上海互聯網公司的時代了。

人類是很短視的物種,做自媒體的(包括我在內)尤其。幾年前說上海錯過互聯網的時候,那批人大概也沒料到,上海突然一下涌現出這麼多新勢力。同樣的道理,上海互聯網如今的境況,也是恰好踩中了時代。

但是隻要時代還在變化,這樣的事情,還可能發生在北京、杭州和深圳,也發生在每一座一二三四線城市身上。

但凡把時間線拉長,成功與失敗都不會是主旋律。經驗告訴我,結論下得太死,迎接自己的就是打臉打臉和打臉。

不如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時代的臨幸。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衆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衆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