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已被時代“淘汰”,報社卻還在大量印刷,到底是誰還在看?
時代的發展,造就一批新鮮產物,同樣也會淘汰一批,互聯網的流行,方便了獲取新聞的途徑,報紙一下子沒了用武之地,以爲就此完蛋,不少報社卻還屹立不倒,它的受衆,到底是誰?
下坡路是正常現象
以互聯網技術爲基礎的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報紙行業而言,絕對是一場巨大的衝擊。
新聞從各種渠道涌入眼簾,一改過去在報紙上艱難翻找的情況,比之報紙,新聞的更迭速度也很強,很多情況下,消息剛傳出來,處理結果就公佈了。
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加便捷,沒有人再願意多花一筆錢去購買報紙,讀者日益匱乏、原有的運營模式在新背景下很難維持下去,看不到希望的工作者選擇離職,原先存在的弊端一個個暴露,越發讓人感慨,不需多長時間,傳統媒體就會退隱江湖,成爲時代長河中的過客。
2005年一本名叫《正在消失的報紙:拯救信息時代的新聞業》的書籍,再次傳播焦慮,搬出美國民意研究,稱只需到2015年,讀者對報紙的信心,就會來到零點,預計到2044年,日報的讀者就會歸零。
一場絕對的隕落,在民衆中間引發了巨大的討論,報紙二字被拆開,有人認爲,死的是紙,活的是報,新聞想傳達的思想和觀點,即便不體現在紙上,換個載體,同樣還能留住表達。
不同看法有,“死的是報,活的是紙”,報是報社的範稱,紙是報紙這種媒介形態,信息因互聯網鋪面而來,傳播的太多,會讓人分不清主次,報紙能在一定程度上篩選,憑着節約時間的優勢,肯定能在傳媒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討論很激烈,本質卻是一樣的,會被時代淘汰的,只會是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舊時形勢,報紙不只是新聞,也是觀點和態度的表達,精神上的輸出不會有被時代淘汰的可能,充其量,只是換了一種載體罷了。
突圍方式肯定也是有的,準確的說,正因身處短視頻時代,報紙纔會被固定團體所吸引。
碎片化閱讀
報社還在大批量的印刷,原因在,有人仍舊需要報紙,甚至癡迷於報紙。
短視頻時代,時間被分割成碎片,瞭解事情侷限在表面,很容易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事情存在前因後果,卻並不是所有都願意去搜,知道消息卻也僅是侷限於知道,這種情況下,“根系閱讀”成了一部分人的追求。
浮躁的社會,需要一些現實的東西把人拉回來,而報紙,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
深層思考才能推動人類進步,內心需要滋養,這些東西,互聯網上的信息很多情況下都無法滿足追求,握在手上的報紙,能讓人真正的靜下心來。
不可改變的事實,在2015年,互聯網媒體廣告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四類傳統媒體廣告收入的總和,固然,雖未徹底消失,銷量卻也大大受損,可完全被取代,卻是不可能的。
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從來都是內容,有價值、有深度、有思想的新聞,永遠都有自己的受衆,報紙不會被淘汰,不過也需要做出點努力,最要緊的,就是找準受衆,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
互聯網固然有自己的魅力,但報紙提供的內容,是無法在其他渠道獲得的,要讓報紙輸出的內容,讓消費者覺得願意花精力和財力去購買,看完後也覺得非常有收穫。
以《中國青年報》爲例,在大學校園裡,訂閱者仍舊很多,不少學生仍舊滿懷期待報紙的出現,繼而給自己新的一天,帶來可關注的新聞以及可衍生的思考。
報紙承載的內容,是互聯網這種傳播方式所不能比擬的,且很多人對報紙都有着一種獨特的情懷,這也是競爭力之一。
新媒體固然帶來了一定的衝擊,正是因此,傳統媒體更要堅持做到精益求精,靠品質贏得讀者,靠信念,贏取一席之地,雖然不大可能能恢復到新媒體出現之前的盛況,但一步步變得更好,還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