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來中國幹VC了

10月21日,在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首座電池回收工廠落成典禮上,德國總理舒爾茨進行了一場頗有些“悲壯”色彩的致辭。他說很多人告訴他“中國在電動汽車時代已經超越了德國”,但他希望德國的汽車產業不要害怕競爭,不要指望着“關稅”來保護自己,因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們先後經歷了來自日本和韓國的衝擊——現在回望,正是抵禦衝擊的過程,造就了德國“最好的汽車和最現代化的技術”。

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整場演講很有“宏大敘事”的味道,本質上是一種出於焦慮的逃避。但如果把最近的一些市場數據連起來看,你就能理解舒爾茨爲什麼“宏大”了。

例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德國汽車產業在2023年的總產量下滑幅度超過10%,降至410萬輛,作爲對比,2019年德國汽車產業的總產量爲470萬輛。其中大衆汽車更是在1938年(很微妙的時間點)之後,首次關閉德國工廠。作爲呼應,歐洲傳統車企們的股價持續低迷,紛紛下滑到了歷史低點的狀態。例如寶馬的市值就在今年縮水超過30%,其中在9月10日大跌11.2%,創造了2020年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而大衆汽車目前其市盈率僅爲預期收益的三倍,爲歷史最低水平。

數據還不夠刺激?那咱們來這樣對比,目前歐洲傳統六大車企(保時捷、寶馬、奔馳、大衆、雷諾、斯特蘭蒂斯)的市值相加,大概是2600億歐元。這個數字,還不到特斯拉的一半。

當然了,舒爾茨話說得雖然重,但德國作爲老牌市場經濟玩家,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不,保時捷就在中國嘗試做VC了:據工商信息顯示,保時捷(上海)投資有限公司於近日成立,註冊資本3000萬美元,經營範圍爲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投資管理,法定代表人爲9月份上任的保時捷中國區負責人Alexander Hans-Josef Pollich。

“百年老菜鳥”

雖然保時捷是標準意義上的傳統大廠、百年老店,但他們參與風險投資的歷史其實並不長,起點可以精確到2016年,也就是現任保時捷CFO Lutz Meschke出任保時捷董事會副主席的第二年。當時躊躇滿志的Lutz Meschke希望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爲保時捷集團不斷注入新的產品、技術和工作理念,進而不斷鞏固保時捷的戰略價值,而風險投資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

只不過像所有的“菜鳥”一樣,保時捷似乎對一切都充滿的探索欲,並不急於決定做一家獨立的VC、一家從公司需求出發的CVC,還是以LP的身份當一名幕後玩家。以至於當我們覆盤保時捷早期的風投市場活動,很容易品出一股“廣種薄收”的味道:

在2016年到2022年之間,保時捷作爲LP先後出資了e.ventures、Magma、Grove這些專注於歐洲、北美、以色列初創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與此同時,他們又作爲LP參與了蔚來CVC的組建;

在直投方面,2016年到2022年之間他們投資了39家初創企業。2019年他們又成立了數字孵化器Forward31,通過Forward31又孵化了13家數字科技領域的初創公司。上述這些直投企業裡,其中既有瑞馬克(Rimac Automobili)這樣獨立運營的汽車廠商,也有1KOMMA5°這樣主營業務聚焦在太陽能模塊、電池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站上,很適合被保時捷吸納進來完成轉型的項目。

在保時捷官方發佈的自白式文章《願景:保時捷如何利用風險投資增強創新能力》裡,他們的官方筆桿子非常坦誠地將這6年時間概括爲“保時捷風投的第一階段”。Lutz Meschke也毫不避諱自己的“菜鳥屬性”,他表示保時捷就是打算“通過投資風險基金,來試圖瞭解創投市場的一些基本規律”。

換句話說,保時捷真正在風投市場找準自己的定位,其實是2023年的事。這一年,保時捷明確了自己的投資四大領域,即汽車出行、智能製造、可持續發展、未來生活方式。同樣是在這一年,保時捷的風險投資業務開始強調“獨立運營”,更顯凸顯出VC的一面。

保時捷風險投資業務的董事總經理Ulrich Thiem在採訪中明確表示,保時捷需要一個獨立運營的投資主體來“提高他們在交易流程中的效率”。Lutz Meschke則強調,保時捷的投資需要在戰略和財務層面都產生回報,“它們(被投企業)不僅要帶來重要的創新理解,並且還要幫助公司提升價值”。

從這樣的時間線來看,在中國註冊一個投資主體,理論上也應該是2023年“第二階段”戰略的產物之一。而這個全新的投資主體,也並不是保時捷風投自2023年迭代以來第一次在中國市場佈局,今年5月,由”中金私募“擔任基金管理人、註冊規模8.52億元的創投基金”中金保時捷(上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在中基協完成備案手續。

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也很難評價保時捷是否找到了手感,因爲從目前公開的數據來看,新階段的保時捷風投還遠遠處於一個早期佈局階段,目前已經出手了超過50家初創企業,整體規模超過3億歐元,目前賬面價值略低於4億歐元。

“再去中國試試”

瞭解完保時捷風險投資的背景,接下來就是兩個非常具體的問題:爲什麼要到中國來?以及他們最近都出手了一些什麼樣的項目?

關於第一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歐洲市場的表現實在是令人難繃。

今年迄今爲止,歐洲的創投市場總共出現了15起IPO,總體募資規模達到了450億美元。作爲對比,去年歐洲在有Arm這個超級巨無霸IPO的支撐下,總共也只出現了8起IPO,整體募資規模也只有645億美元(其中約550億美元由Arm貢獻)——看起來樂觀多了,是吧?

但你要知道相比於大放水時期的2021年,這個數字仍然是“腰斬”級別的。2021年,整個歐洲市場總共完成了146起IPO,整體募資規模達到了14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進一步意味着兩件事:歐洲創投市場內大量的公司估值存在虛高的水分;如果強行要在這一階段推向二級市場,那麼股價破發、估值倒掛將是大概率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在歐洲市場投資成長期階段的公司並不是一個好決定,大多數的資本玩家們都選擇限制了出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歐洲風險投資交易總額大概爲440億美元左右,對比2023年同期下滑了接近10%。交易數量上的下滑就更誇張了。今年前三季度,歐洲市場共完成7460筆交易,相比去年同期跌去了11.9%。

站在保時捷的視角上,選擇“再去中國試試”簡直就是尊重市場規律的應有之義。

那麼保時捷會出手什麼樣的項目呢?這裡就要聯繫到上面提到的5月落地的那隻”中金保時捷(上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這隻基金的LP列表,除了保時捷之外還包括上海國際汽車城、浙江海寧國資委旗下的“海寧市潮升科技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長飛光纖”全資子公司“武漢市長飛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蚌埠國資委旗下的“蚌埠市東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

你看,從名字就不難看出,這隻基金未來主要的領域將瞄準汽車產業的上下游,能夠與在地產業基礎形成很好互補的項目——本着“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框裡”的老一輩資產階級投資家的諄諄教誨,理論上保時捷這次親自下場成立的新基金,應該會避免投資雷同的領域。

所以具體投資什麼項目,我們需要從保時捷最近直投案例來推論。例如今年5月,保時捷戰略投資了電動汽車電池研發商South 8。這家電池研發商與同行們最顯著的差異點在於,他們更專注於提升電池在極端惡劣天氣下的表現。South 8的創始人Tom Stepien表示:“隨着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我們顯然需要一種優化的電池,以便在極端環境下獲得可靠的能源補充。”

同樣是在5月,保時捷還鋰離子電池回收公司Cylib。根據官方介紹,Cylib的獨特競爭優勢在於,他們可以做到回收鋰離子電池中的每個組件,也能做到回收鋰、鈷和石墨等元素。這個技術能讓電池回收產業更環保的同時,也能做到讓歐洲減輕對於相關金屬資源的進口依賴。

所以這樣看來,保時捷的這隻新基金將極有可能更“技術”、更“未來”、更“極客”,似乎可以對應到保時捷風險投資的官網簡介裡,四大領域之一的“未來生活”,英文描述是Beyond。

而如果真是這樣的定位,那對於中國創投市場必然是妥妥的好消息了。至少它是商人用腳投票出來的結果,明牌的告訴大家“中國的科創能力,真的值得大家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