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中毒! 檢警破解「20日無病例」之謎 再爆用機車載粿條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已31人中毒,至今還查不出原因。(圖/示意圖,記者鄧博仁攝影)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今(1)日上午公佈最新個案數,總人數爲31人,包括2人死亡、5人在加護病房、3人在一般病房。目前僅在死者和患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但食材和醬料都未驗出,所以中毒來源仍不明。

檢警約談老闆、經理、廚師等5人外,還有約談3名工讀生,而查出中毒案的關鍵,就是在粿條有沒有冰和怎麼保存有很大的關係。

檢警調查,員工在拆封後的粿條疑似有不冰的習慣,而寶林在出事前所販賣的數量來看,17日賣出5盤粿條,18日賣出1盤,19日賣出6盤+1河粉,是否有可能疑似是粿條在17日拿出來後,就沒有冰回去,賣了三天才把庫存全部賣出,而重症死亡的民衆都剛好集中在19日當天都有吃到粿條,而20日所賣出的粿條沒事,是因爲已經換成新的一批貨。

然而出事的那幾天,臺北的天氣氣溫都偏高,針對粿條保存的方法是否有問題,沒有放進冰箱才導致產生有毒物質,剛好又是代班廚師,也沒有特別在意食安,只想要把庫存處理掉,接連下來的巧合,才導致中毒事件的發生。

根據《東森新聞》報導,前員工表示,以前老闆爲了節省,有關配送運費,會請經理用機車來載運粿條,而非冷凍車運送,而寶林並沒有中央廚房統一處理食材,而是由經理來負責,食材相關存放的管理。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在夏季發生率特別高,要避免溼澱粉、20至30度的溫暖環境及發酵創造微酸性環境,他呼籲煮過的米麪,要放在低於5度和高於57度的環境,纔可避免致病菌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