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入不敷出 金管會緊盯…監控三個月現金流

金管會官員22日說,壽險業需按月填報「現金流動評估表」。 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國維持利率高位,臺幣趨貶值等兩大利空,讓保戶資金撤守保單,使整體壽險業從2023年至今,已近兩年保費陷入「入不敷出」窘境,金管會已要求壽險業監控現金流量,監控期需推展到預估未來三個月等五大措施,緊盯壽險業流動性。

金管會官員昨(22)日說,壽險業需按月填報「現金流動評估表」,並預估未來三個月現金流量,一定要「流入大於流出」,這流入不僅是保費收入,還包括投資孳息、賣股債、約當現金部位,甚至是增資、發債等都計入,就目前來看,各壽險業流動性無虞。

近年壽險保費淨流入、流出情形

據立法院2025年預算評估報告,提及壽險業者從2018年到2023年這六年期間,總保費收入逐年遞減,但總保費給付卻逐年增加(除2021年外),到2023年總保費終陷入「入不敷出」窘境。

「入不敷出」是指總保費給付(如滿期金、解約金等支出)大於總保費收入。據金管會統計,2023年全年收支相抵後,保費淨流出高達2,174.7億元,2024年6月底,保費淨流出仍有1,936億元。

若以總保費給付佔總保費收入比率來看,2024年6月底是117.08%,年增15.66個百分點,顯示保費淨流出持續惡化。

金管會官員指出,近年總保費給付大增,多來自「解約」,關鍵主因是美國維持高息、及臺幣對美元貶值,加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投資前景不明,讓保戶將資金轉往高息定存、或高息債券,衝擊壽險業流動性。

金管會近年已提出五大強化資金流動措施,一、調升責任準備金利率,降低保費,有助業者挹注保費收入,二、實施「利率型保單宣告平穩機制」,增加平穩結餘機制,當保戶想解約時,可用過去「結餘」拉高宣告利率,降低解約率,這兩措施有助壽險業新錢流入、減少解約。

三、修正外匯準備金機制,讓業者可減少避險支出,減少現金流出,四、開放壽險業做國內外公司債、金融債的債券附條件交易,讓業者可先拿到一筆資金供調度,這兩項措施則有助緩解業者「缺現金」壓力。

最後,金管會要求壽險業需按月填報「現金流動評估表」,監控期間推展預估到未來三個月,例如10月報表,就需預估未來三個月,到明年1月的現金流動量,一定要維持「流入大於流出」。

透過監控報表有兩大效果,一、各公司可依此預估未來三個月現金流量,即時做調整,強化業者流動性管理能力,二、按月填報,有利金管會掌控整體壽險流動性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