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老師何楚涵:做傳統文化的大衆普及者

青史人間事爲當代青年立傳塑像

每天早上五點多起牀,看書、直播、教課、拍視頻,這幾乎就是何楚涵現在的日常。

90後何楚涵的經歷可謂豐富:曾經因爲個人愛好而開了甜品店,做得最好時開了32家,後來又關了店,重回學校讀起博士,現在就職於河北大學,其短視頻賬號“何楚涵博士”全網粉絲1000多萬。她的視頻讓人腦洞大開,“扒一扒李白的酒量”“白居易是一個超級好的飯搭子”“月餅最早的時候是軍糧”“唐朝人愛吃生魚片”等,這些內容讓人迫不及待地想點進去一探究竟。而且,何楚涵還是央視《百家講壇·一代文宗歐陽修》主講人,被稱爲“寶藏語文老師”“最會講故事的女博士”。

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何楚涵分享了她作爲教師的喜悅。她透露,自己從小就懷揣着成爲話劇演員的夢想,如今,她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圓夢”——講臺就是老師的舞臺,學生就是觀衆,老師和話劇演員一樣,上課時都需拿出最佳的狀態,完成一次最好的演出,“而且,可能比成爲話劇演員更有成就感的是,我現在做老師,觀衆更多。”何楚涵說完笑了。

從不會講普通話到成爲大學老師

回想當年,何楚涵連普通話都講得磕磕絆絆,如今不僅成爲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學教師,還成爲了網絡上炙手可熱的知識博主,她不禁感慨命運的神奇。

何楚涵在湖南一個小縣城長大,大概13歲時,有個小話劇團去她的家鄉選拔演員,“我去面試,結果被嘲笑,說就以我這普通話水平,居然還想演話劇?”碰壁之後,何楚涵下定決心要學好普通話,“那個時候,我們那個小縣城幾乎沒有人說普通話,我就跟着錄音機一遍遍練習,堅持不懈地參加普通話考試,至少考了20次。”

現在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普通話考試,何楚涵笑說有種“羞恥感”:“考試分四部分,我才做到第二項,卷子就被考官收走了,說我分數已經扣光,沒必要繼續考下去。”但她沒有氣餒,反而越挫越勇,“我的抗壓能力還可以,我不會因此自卑。每個人都不完美,要在人生過程中修修補補好多地方。”最終,何楚涵以一級甲等的成績通關,達到了播音員的標準。

2013年,何楚涵研究生畢業後,在南京一所學校當老師。2019年,她北上京城,在中國傳媒大學讀博士,2022年,取得藝術學博士學位後,便來到河北大學任教。她的課堂生動有趣,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即便是安排在週末下午的選修課,出勤率也爆表,達到110%。

從當老師開始,何楚涵就要求自己儘量用通俗接地氣的語言講課,“人家看你好像是說大白話,但其實你每一句話都可以直指人心,我覺得這纔是一個高階、真正厲害的人。”

何楚涵說自己講課特別害怕的一是到課率不高,二是學生玩手機開小差,“我擔心如果講得不生動,他們聽不進去,所以我一開始就儘量找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摸索他們喜歡的語言風格。我是1990年出生的,也是‘網生代’,他們打的遊戲我也會打,他們說的一些網絡梗我也知道,我覺得找到學生都熟悉的點在講課時切入,會讓學生迅速產生共鳴。”

比如,何楚涵講李白時會從“王者榮耀”講起,因爲遊戲裡李白的大招叫“青蓮劍歌”,她以此告訴學生,李白不僅是詩人,也是劍客。顯然,這個切入點,比直接講李白的生平更爲吸引他們。

爲了找到講課的切入點,何楚涵也是煞費苦心。她常年保持着一個習慣,就是在包裡放一個小本子,“無論是刷視頻還是聊天,只要碰到一個有趣的點,或一句有啓發的話,都會立刻記下來。生活中的點滴靈感,我也從不放過,這些都成了我的‘靈感寶庫’。”這樣,她總能在課堂上和視頻中,用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點燃他們的興趣。

成爲網紅知識博主原本是爲了備課生動

除了是“寶藏老師”,何楚涵現在還是著名的網絡知識博主,她的短視頻賬號全網粉絲1000多萬,而說起自己做短視頻的初衷,何楚涵笑說,自己當初並沒有弘揚傳統文化這樣的“大目標”,單純就是爲了備課。

到今年12月底,何楚涵的短視頻已整整做了兩年。兩年前,何楚涵接了一門新課,講《藝術導論》,她笑說,講這門課是因爲她的手速慢,“在我們學校老師選課也是要搶的,就像我上大學時的體育課,女生第一搶健美操,然後就是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我這種手速不夠快的,就在大學學了四年太極。而手速快的老師選電影賞析、音樂賞析、舞蹈賞析、相聲賞析這些,我就只有《藝術導論》了。”何楚涵坦陳這門課的名字聽着缺少吸引力,“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都會覺得這門課枯燥無趣,上我這門課的學生有工科、理科、文科,我就想應該怎麼上,能讓所有學生都聽懂、喜歡上這門課。”

爲了試試備課效果,寒假過年的時候,何楚涵把自己備課的內容錄成小故事,傳到了網上,“我發的第一條視頻是講蘇軾,同時發在了抖音和視頻號上,抖音漲了80個粉絲,視頻號一天就漲了兩萬粉,有100萬次播放。”那個學期寒假開學時,何楚涵的抖音粉絲有80個,學生有120人,“我跟他們說爭取這門課結課的時候,能有一萬粉絲。結果到期末結課的時候,已經有80萬粉絲了。”

視頻號漲了兩萬粉後,進入了一段“平靜期”,“就是這兩萬粉陪我撐了三個月,因爲他們老催更,這也成了我堅持的動力。三個月之後,突然一下就從兩萬多粉漲到10萬粉。又一個月時間,從十萬粉漲到100萬。100萬到500萬又用了一個多月,從500萬到800萬,大概用了小半年。”

何楚涵回憶起自己最初製作的十條視頻,“現在回頭看看,講述蘇軾、杜甫、李叔同、魯迅、李清照的那五條視頻竟然都成了爆款,我當時也沒預料到會這麼火,就是跟着感覺走。”她坦言,在衆多知識博主和詩詞講解者中,她的內容想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這麼多人看我的短視頻,我自己也挺驚訝的。”她笑着說。去年她發現自己被網友們冠以“最會講故事的女博士”稱號,才意識到,原來跟自己會講故事有關。

對於如何練就了講故事的能力?何楚涵想了想後回答說:“可能還是與我從小就夢想成爲話劇演員有關,我因此特別喜歡看話劇和劇本。我上大學的時候讀了羅伯特·麥基的《故事》,讀了很多遍非常喜歡。我教課的時候,也會給學生講故事的邏輯,比如起承轉合、矛盾衝突。但是,我覺得自己做短視頻的時候,其實沒有去套用這些理論。如果一定說有什麼技巧的話,我覺得可能是多年來的學習、研究,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何楚涵認爲了解年輕人的喜好,用他們容易接受的角度講故事,可能也是她受歡迎的一個原因。

成爲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絡知識博主,何楚涵表示,這是雙向滋養的過程,“粉絲多,學生也會更認真聽,他們一認真,我就會更加認真地去備課。”

登上百家講壇,覺得不可思議

何楚涵在網上火了,還因此得到央視《百家講壇》的關注。何楚涵回憶說,去年“五一”期間,她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來電,邀請她去《百家講壇》講北宋大儒歐陽修的故事。“我當時第一反應,這肯定是哪位朋友的惡作劇,因爲在我印象中,《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都是人文歷史領域的大家,怎麼會找上我呢?後來經過反覆確認,給我打電話的真是《百家講壇》欄目的製片人曲新志先生,這件事情現在回想,依然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曲志新希望何楚涵按照自己的風格講述歐陽修,對她的唯一要求就是避免將稿子寫成學術論文,“還是要注重內容的傳播度,使其適合大衆觀看。”

爲此,何楚涵開始了一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旅,她對市面上已有的關於歐陽修以及北宋史中涉及歐陽修的書籍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發現雖然關於歐陽修的研究資料衆多,但大多數作品要麼過於學術化,存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學術分析,要麼就是缺乏深度,只是簡單地對歐陽修的生平事蹟進行敘述,缺乏對其思想和作品內涵的深入挖掘。何楚涵決定像寫小說那樣,把歐陽修的一生寫成一個波瀾起伏的大故事。“所以,在大家看到的這一個個簡潔的小故事後面,其實有大量的案頭工作。”

何楚涵從歐陽修的家庭背景、童年經歷開始講述,逐步深入到他的仕途發展、文學創作以及在北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在寫作過程中,她注重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通過生動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讓歐陽修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同時,她還將歐陽修放在北宋的歷史大背景下進行觀察,分析他與同時代其他文人的交往和互動,以及他對北宋文化發展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她不僅講述了歐陽修個人的故事,還展現了北宋時期豐富的文化畫卷。

何楚涵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了寫作的高階境界——深入淺出。“好的寫作不僅要能夠準確地傳達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共鳴。講課也是如此。”

在《百家講壇》節目的基礎上,經過作家出版社的嚴謹審覈、編輯、校對,《人活起伏:歐陽修》近日出版,增加了講述創作背後故事的前言內容,在結構上更加完整。何楚涵評價歐陽修勤、勇、韌、義、內核穩定,“雖然有時也會有一點魯莽,會出錯,但非常率真。”

登上《百家講壇》,何楚涵笑說她的很多老粉非常驚喜,“他們從最早的時候開始關注我,有一天發現自己一直關注的‘養成系’博主,去央視《百家講壇》了,就覺得很有成就感。還有粉絲說覺得我在電視上講還是拘謹了,沒有在線下課堂上那麼如魚得水。這些反饋都很好,我需要再改進。”

做了兩年短視頻,何楚涵坦陳自己已經過了那個會因網上言論而有壓力、焦慮的階段了,“我遇到了很多貼心的網友,他們有禮貌,知書達理,沒有那麼大的戾氣。但是也會遇到一些黑粉的攻擊。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來治癒。起初,你很難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後來你會意識到爭辯無益,因爲你們各自固守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既然如此,就不必強求,有緣則聚,無緣則散。人生在世,無論做得如何,都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所以沒必要去迎合所有人。你能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堅持做自己。”

曾開32家甜品店,從網上看論文學做酸奶

何楚涵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其實遇到的挫折還挺多的,但也沒什麼大挫折。人就是這樣,都是一路磕磕絆絆過來的。以我的人生經驗,我總結了兩條規律,首先,社會競爭總是激烈的,即便是傑出人物也會經歷人生的高潮與低谷。人具有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就算是流傳千古的蘇東坡,他的豁達也是慢慢地像開花一樣開出來的,他並不是天生的樂天派,所以,也希望大家在到達高點的時候可以不忘初心,在遇到低谷的時候也不要妄自菲薄。第二,一個人如果真的有才華,總會嶄露頭角。”

在南京時,何楚涵因爲對甜品的熱愛,向媽媽借了5萬元,租了一個小門面,開了甜品店,“當時沒有錢裝修,就自己裝修,找了一位修下水道的小工。他有三輪車,幫我運材料,我刷牆貼牆紙,他幫我鋪瓷磚。我運氣挺好的,第一家店成功了,很快就回本了。我在江浙地區從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開了32家甜品店。”

有趣的是,何楚涵學會做酸奶,是從知網上找論文學的,“我那時翻閱了不少教程,但它們只觸及了表面。製作酸奶,菌種的復配和發酵過程至關重要。發酵要根據各地不同的溫度來調整。沒人指導我,我就自己研讀食品科學的論文,然後動手做實驗。一開始,我一次就做四十多杯酸奶,嚐遍每一杯,調整配方比例。”聽到北青報記者表揚她能闖,何楚涵笑了,“我一直沒有覺得我自己是在闖,我只是覺得人生就應該這樣子。人生就幾十年,只要你心態樂觀,勤儉勤快,有生存能力,其實無所謂。人生就是一場體驗。”

需要不斷輸入,否則就會被掏空

作爲擁有千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做短視頻會不會分散教學的精力?何楚涵坦言,粉絲破百萬後,她組建了團隊。“有團隊就不會分走線下教書的精力,沒團隊肯定會分走,做到現在這個情況,如果不找人幫忙的話,我根本做不了。”

最初做短視頻時,何楚涵一手包辦拍攝、文案和剪輯。“剪輯一個視頻得花上兩三天,我早期的視頻每條都長達十分鐘,剪輯加字幕,工作量巨大。我堅持每隔一天更新一次,持續了一年半,雖然辛苦,但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投身短視頻兩年,何楚涵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她每天五點多就起牀,“我以前可是需要睡滿十小時的人。以前的生活很悠閒,無非就是讀讀書、上上課。但現在,短視頻佔據了我大部分精力,你得不停地輸出,同時還要不斷地輸入,否則很快就會被掏空。”

爲了輸入,除了早起固定讀書,何楚涵說另一個辦法是自己做了一年半的圖書直播推薦。“那天我看文件夾,發現這一年半推薦了至少有3000種。有些書可能是類似的,比如都是《上下五千年》這類。但是前前後後我看過的書有幾百本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輸入過程。”

教學方面,何楚涵說自己現在主要花費時間的地方,是深入研究史料,確保內容準確無誤。“我得在生活和熱點現象中找到靈感,同時在古籍中挖掘可靠的事實依據,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出來。”

當老師是個良心活,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古典文化

何楚涵喜歡當老師,“我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持續保有熱情,纔會不計成本地去投入。另外,我覺得當老師是一個良心活兒,學生是一張白紙。你看一本書跟他講也是講,看十本書跟他講還是講,學生是不知道其中的深淺的,這個深淺只在你的內心。”

何楚涵的學生除了課堂上的,還有更多網上的,她感謝這個時代,“說實話我就是一個素人,一個小老師。因爲網絡,我的課從一個有圍牆的校園裡面走出去了,我甚至在國外還碰到過粉絲。你會發現它放大了你作爲一名普通老師的能量,你會得到很多鼓勵,還有人來糾正你的錯誤,這種錯誤是非常細的那種小錯誤。可能你如果不放到網上,你的同事、學生真的不一定能及時幫你糾正過來。”

何楚涵表示,自己原本學習的專業是藝術史,並非古典文學,“我也從來沒有把我自己定義成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學者,我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大衆普及者。”

何楚涵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中國傳統文化,“明年,我計劃短視頻也拓寬視野,嘗試一些新的場景,因爲這兩年的場景主要是課堂,應該再豐富一點,可以走出去試試。現在我在大家眼中的標籤可能就是一名老師,一個在講臺上,講課有趣、會講故事的老師。我其實很想告訴大家,我們讀書、學知識,讀古詩詞,所有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積累知識,也不只是變成‘博學之人’。學知識的目的,是爲了讓你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本報記者張嘉供圖/何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