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屏央視10分鐘!南通小夥火了!

10月3日晚23時29分,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遇見你 2024家國有我 逐夢傳承”專欄以四條新聞連播、總時長達10分02秒的形式,罕見介紹了沈繡傳承史上首位“男繡娘”、海門區小夥鬱宗翰與針線背後的故事,引發廣泛關注。

首位男性沈繡傳承人

據悉,3日晚23時29分,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以《85後“繡郎”鬱宗翰:繡花18年 也頂“半邊天”“繡郎”誕生 首位男性沈繡傳承人》爲題播發了首條報道。

央視報道中說,沈繡是以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爲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創始人爲沈雲芝,是以她的姓氏而命名的一個繡種。沈繡首用旋針來表達人物的肌理,運用豐富多彩的絲線和色調來展示繡線的自然光澤,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沈雲芝至今,沈繡已歷經五代傳承,其傳承人基本全是溫婉賢惠的女子。而如今,在江蘇南通市海門區,誕生了沈繡傳承史上的首位“男繡娘”。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繡郎”鬱宗翰,近距離了解他與針線背後的故事。

“這頭豬通體是白色的,所以我們在繡制的時候,不光要把白顏色繡出來,還要把豬身上肌肉和線條的感覺要繡出來!”這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名叫鬱宗翰,85年出生的他學習刺繡17年了。鬱宗翰成長於一個沈繡之家,他的母親周武珍是沈繡的第四代傳承人。雖然鬱宗翰從小耳濡目染,對沈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因爲其男孩子的身份,一開始母親周武珍並不贊成鬱宗翰學習刺繡。

“因爲我想男孩子學什麼沈繡,我知道他悟性是很高的,但我一直沒有答應他學習沈繡,就想男孩子做點其它事情。”

“後來我偷偷拿着她已經制作好的一些底料,上一些繃子,然後偷偷在自己房間裡慢慢學習,這個技藝可以說是‘偷’學來的。”

雖然母親不同意,但從2007年大學畢業後,鬱宗翰就開始關起門來一門心思地琢磨刺繡的方法和技巧。2008年,周武珍通過大師授課等形式,先後培訓學員700餘人次,卻一直沒有物色到心儀的沈繡傳承人 。

“偶然一次機會,我在繡一幅石榴畫,繡好了以後,我覺得還是蠻好的。後來他說媽媽你看石榴的籽你是不是再加幾針是不是更好,我說你加,你自己加,他就用深的顏色加上去,這邊用深的顏色加幾針,那邊用淺的顏色加幾針,真的石榴籽好像要掉下來一樣,那時候我倒對他有信心了!”

挑戰與優勢並存

23時31分,“遇見你 2024家國有我 逐夢傳承”專欄以《85後“繡郎”鬱宗翰:繡花18年 也頂“半邊天” 技藝精進:挑戰與優勢並存》爲題播發了第二條報道。

央視報道中說,雖然得到了母親的首肯,踏上了沈繡之路,但作爲一名男性,他在這條傳統上由女性主導的藝術之路上,還是面臨着一系列的困難與挑戰。

在十多年學藝過程中,鬱宗翰不僅克服了世俗眼光的偏見,還承受住了無形的壓力,而且隨着手藝日漸成熟,他的內心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如果一個人繡的話要23年,我們現在是團隊繡的,團隊有16個人,輪班繡的,繡了一年半。”“作品中有一萬兩千多個人,有200多家店鋪,所有正面人物全部都是有五官的,眉毛、眼睛、鼻子和嘴。”

“這個長卷,你也有參與是吧?”“是的。”這幅長達15米的長卷——《姑蘇繁華圖》,是周武珍團隊創作的沈繡代表作之一。

沈繡最大的特點是將西方的油畫以及攝影中光影變化技巧融入刺繡中,因此又叫仿真繡。爲了讓作品更有立體感,往往需要用到比頭髮絲還細的不同顏色的絲線進行繡制,最終達到用二維平面展現三維立體的感覺。要完成這樣的作品,不僅需要長期刺繡技術積累,更要具備極強的細心、耐心以及靜心的心理素質。而這些對當時初學沈繡的鬱宗翰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

“包括一些同學,一些朋友,他們覺得一個男生做這個事情好像有點奇怪,另外男生的皮膚普遍比較粗糙一點,所以劈絲過程中廢料比較多,可能人家一根絲線十六絲劈出來了,可以用到八絲、九絲,但是我可能一開始只能夠用到一絲、兩絲。”

在一點一滴的刻苦訓練中,鬱宗翰用的繡線也越來越細,從原來的三絲一絲,到最後用一根普通絲線的十六分之一,比繡花針的針尖兒還要細。在母親的教授下,鬱宗翰逐步獨立刺繡,從衣服上的刺繡開始逐漸發展成能接活、做成品。“這幅作品繡得大體還蠻好的,主要現在要加一下,用一絲線加一下,加一下這個光影變化就全部出來了。”

做一名“繡郎”,鬱宗翰覺得自己與女性相比,在針法和手巧上可能不佔優勢,但在創新和學習新技術上面,他往往更加大膽和果敢。

“她對於一些作品的選題,可能會相對保守一點,比方說事實上,她會更傾向於一些傳統的中國的古畫,而我既要做傳承,也要面對一些市場的發展。市場上的話,我們要想到年輕人現在喜歡什麼,不光是要從圖案顏色,還要去考慮這幅作品的一個裝裱問題,所以方方面面的話,都是我目前要考慮的一個內容。”

讓沈繡煥發新生機

23時35分,“遇見你 2024家國有我 逐夢傳承”專欄以《85後“繡郎”鬱宗翰:繡花18年 也頂“半邊天” 傳承與發揚:讓沈繡煥發新生機》爲題播發了第三條報道。

央視報道中說,經過十多年的學習與實踐,如今鬱宗翰已經成長爲一名成熟的“繡郎”。他不僅掌握十幾種沈繡的傳統針法,還善於靈活運用,尊重傳統技藝又不拘泥於傳統,爲此鬱宗翰的作品多次在國內的藝術大賽上獲獎。

作爲一名年輕的傳承人,他還在思考沈繡的未來,通過大膽探索創作選題和未來的市場前景,努力讓沈繡在新時代繼續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鬱宗翰覺得隨着時代的變化,一項非遺技藝想要得到傳承和發揚,必須要突破傳統的桎梏,貼近現代年輕人的喜好。只有這樣,沈繡才能保持更好的生機和活力。

這幅火烈鳥作品在去年的第五屆南通文學藝術創作大賽上獲得了公益美術類三等獎,也是鬱宗翰最中意的一幅作品,但最初並不被母親看好。

“對於這幅火烈鳥的話,周老師一開始在我選題上面,就已經把我否定掉了,她覺得好像這幅火烈鳥的顏色過於鮮豔,但是後來我說這幅火烈鳥可能年輕人會很喜歡,年輕人就會非常喜歡一些鮮豔的東西。”

“火烈鳥我沒有教他,都是他自己繡的,還拿了獎,真的可以,我不知道他繡得這麼好的。”如今鬱宗翰已經成長爲一名成熟的“繡郎”。他的作品《伯牙鼓琴圖》、《威虎戲水》等先後在國內藝術大賽上獲得大獎。

創作之餘,他還加入了母親的公益課堂,讓更多人接觸到這門傳統技藝。“我覺得做下去的話,是一種傳承。”“現在小孩大了,年紀大了,就沉下心來,學學這個挺好的,鍛鍊我的內心,平靜一點。”周武珍的學員說。

“作爲沈繡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我想把這門手藝繼續做好傳和承的工作,讓這門手藝更好地發展下去,並且把這門手藝教會到更多喜歡沈秀這門技藝的人手中。”

文化樂見“後起之繡”

晚23時38分,“遇見你 2024家國有我 逐夢傳承”專欄以《85後“繡郎”鬱宗翰:繡花18年 也頂“半邊天” 傳承何須拘泥性別 文化樂見“後起之繡”》爲題播發了第四條報道。

央視報道中說,民間有歇後語“張飛穿針”,後面有兩個完全相反的說法,一個是“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是指男性做不了針線活,而另一個是“張飛穿針——粗中有細”,是指男人也能做女工。

可見即使從傳統的觀念出發,男性從事刺繡沒什麼奇怪的,更何況鬱宗翰又有興趣,還有家學,不僅心靈手巧,還能大膽創新,是一位新時代的後起之秀。本來嘛,只要繡得好、繡得妙、繡得優秀,又何必計較繡的人是“繡娘”,還是“繡郎”呢。

鬱宗翰還有一個習慣,在談到他母親的時候,他不叫媽媽,而是叫周老師,這裡邊是有第五代對第四代的敬重,又有他本人對於傳承之“承”的看重,所以一定要講師承。而沈繡其實就是吸收了油畫和攝影技術的一種近代藝術,相比更加傳統的刺繡,沈繡本身就是藝術隨着時代進步的產物。那傳承之“傳”從來都繞不過融合,離不開發展。小到傳人的性別,大到藝術風格,有新意就有驚喜,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就能節節開花,生生不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海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