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安全靠AI監控的疑慮
巴黎奧運圓滿結束,對於以暴力恐攻聞名和竊賊橫行的巴黎而言,這次奧運的維安堪稱成功,這要歸功於AI科技的大量採用。但AI驅動的監控系統的實施,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擔憂。當探索AI的潛在好處和風險時,也必須考慮在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對隱私、安全和公民自由的更廣泛影響。
爭議的本質在於部署AI來增強巴黎設置之監控閉路電視網路的能力,該系統可以分析即時鏡頭,透過識別人羣聚集、物品丟棄和其他可疑活動等模式來識別潛在威脅。支持者認爲,人類無法有效處理大量數據,此類科技代表了公共安全的必要發展。
設計這些AI的公司強調,該系統能夠在不損害個人自由的情況下增強安全性,最初是爲交通管理而開發的,現在已適用於統計人羣並檢測異常情況,且無需依賴臉部辨識或其他侵入性技術,這爲過去在全球賽事(例如二○二二年卡達足球世界盃)中使用之更具侵入性的監控方法,提供了一種注重隱私的替代方案。
儘管技術開發商和政府官員做出保證,但民權組織仍對AI驅動的監視影響表示嚴重擔憂;由幾十個民間社團組成的聯盟在一封公開信中表達了這些憂慮,認爲此類措施對基本權利構成了不可接受的風險,並違反了國際人權法律。
AI監控的普遍,可能會抑制公衆表達和集會;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以奧運安全爲幌子所採取的措施,可能會在奧運結束後持續很長時間,從而成爲開始加強國家監控的先例。
關於奧運監控的爭論並不新鮮,在過去的奧運中,主辦城市因實施嚴格的安全措施,常常引起公衆的強烈抗議。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因大量警察和軍隊駐紮,而被稱爲「倫敦封鎖」;二○一六年裡約奧運則因安全技術方面的「軍備競賽」而受到批評。
巴黎的獨特之處在於AI的廣泛使用,象徵着從實體到數位和智慧化的重大轉變,這種轉變反映了政府更多地利用科技來管理大規模事件的趨勢,它也凸顯了科技進步與公民自由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
權衡AI監控的優缺點時,有幾個關鍵考慮因素。首先是必要性和相稱性問題,安全措施應與其想減輕的威脅相稱(即殺雞不要用牛刀)。法國沒有充分證明AI驅動的監視在實現安全目標上的必要性,也沒有與民間社會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對話,探索侵入性較小的可能替代方案。
人們也擔心此類科技可能會延續執法部門中現有的偏見,AI的客觀性取決於用來訓練它們的資料。如果管理不當可能會加劇歧視性的警察執法,如不成比例地針對邊緣化的社區和人民。
當我們在科技與人權的交叉點上探索時,圍繞巴黎奧運監控的討論,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挑戰。隨着AI和數位監控變得愈來愈普遍,如何負責任地使用這些科技,將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