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發佈新車,用激光雷達叫板華爲途靈底盤,價格超過30萬?
就在廣州車展前夕,奧迪在國內發佈了全新純電產品AUDI E概念車。新車是奧迪與上汽聯合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旗下首款車型,定位B級純電跨界車。無論是奧迪總部背書的全新設計,還是立足中國市場的全新平臺技術。以及這次曝光的諸如雙電機四驅,3.4秒破百,100度電池、續航700km(CLTC)、800V平臺,空氣懸架和後輪轉向等等。而且新車的量產版將在明年問世,所以這款概念車的技術參數已經相當值得參考。那麼,AUDI E概念車最終量產後會擁有怎樣的競爭力?潛在的價格定位又會是多少呢?
大空間跨界車,三電技術都是第一梯隊?
要弄清楚這兩個問題,首先得明確,AUDI E所瞄準的潛在競爭對手是誰。從設計語言,以及車型定位不難判斷。新車在受衆羣體方面,比較貼近的量產車,有極氪001,以及蔚來ET5(參數丨圖片)T。前者是風格十分接近的獵裝掀背設計,後者則是比較接近歐洲傳統意義上的旅行車。
從車輛的尺寸空間入手,雖然AUDI E定位是B級,但4.87米的車身長度,以及接近2米的車寬,都更接近定位C級車的極氪001。相較之下,蔚來ET5T倒更像是原汁原味的歐洲風格。即,B級車長度不超過4.8米的門檻。不過三款車型的軸長比都穩穩超過了0.6,這也在側面強調了它們源自純電平臺的身份。而且AUDI E還是這三款車型中,軸長比最大的那個。
這點從AUDI E概念車的側面輪廓就可以看得很清晰,如果說車輛的後軸還保留了一定的長懸架設計,來平衡後排的舒適性。那麼在前懸部分,輪軸幾乎已經被推至極致。這種短前懸、長後懸的設計風格,讓人有點聯想到寶馬的設計傳統。只不過在純電技術加持後,AUDI E概念車在這方面做得更爲極限,以獲得更好的操控靈活性,以及車身穩定性。
同樣極限的還有21英寸的輪轂,以及視覺效果上非常接近2比1的輪高比。這一被勞斯萊斯發揚光大的設計方式,在車尾部分的視覺協調性已經無需驗證。而且概念車的輪轂也只不過是21英寸,考慮到一般量產車的極限輪轂尺寸大約在22英寸左右。AUDI E概念車在尺寸、比例等大的設計概念方面,很有可能被保留至最終量產。
以上這些較爲極限的設計風格,也從側面說明了,AUDI E概念車所基於的全新智能數字平臺,本質上就是一個造大車的平臺。官方說法是支持B、C級車型,而量產節奏方面,最早落地的三款車型,分別是AUDI E這一中型車,還有一臺中大型車,以及一款SUV。值得一提的是,新平臺的定位,與奧迪原生的PPE平臺極爲類似。而PPE平臺打造,即將量產的奧迪Q6 e-tron,也是B級定位(B級SUV)。
回到AUDI E身上,平臺善於造大車,也奠定了新車的空間底子。至少在尺寸上,它就要比一般意義上的B級車要大了不少。更大的車身,也有助於它適配更大容量的電池。官方說法是會攜帶100kWh的動力電池,這一容量在極氪001與蔚來ET5T身上,也屬於高配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奧迪PPE平臺,最大也可以攜帶100kWh容量電池,且通過減少兩個電池模組,還能提供83kWh的容量選擇。AUDI E是否會有更小容量的電池版本,現階段暫未可知。
不過有100kWh的容量,要串聯起來做800V級別的超充,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根據官方說法,AUDI E充電10分鐘,可以增加370km續航里程。我們這裡同樣參考官方數據,即續航700km(CLTC工況)來推算。且推測官方提到的最快充電速度是在30%-80%這一鋰電池最高效區間內。那麼,不到10分鐘即可以完成30%-80%區間的充電。再合理推測一下10%-80%區間充電速度,至少也應該可以保持在15分鐘內。也就是說,其充電速度基本可以看齊極氪001所使用的那塊100kWh的麒麟電池。
但是在電池性能相當接近的情況下,AUDI E的能耗表現,似乎要弱於極氪001。因爲700km的續航表現,在同一工況下,要略低於極氪001四驅版的705km。而且這裡還是默認AUDI E所提到的續航數據,也是基於它那套最大綜合功率570kW的雙電機四驅。但前面也提到了,極氪001畢竟尺寸要略大於AUDI E。在性能和電池都非常接近的情況下,按說AUDI E的續航應該會更長一些不是?
主動底盤技術,或成爲破局關鍵?
問題的答案或許出在底盤上,簡單來說,就是AUDI E雖然尺寸略小一點,但由於底盤結構更爲複雜,導致整體車重未必會明顯低於極氪001。兩車的加速性能,也可以作爲旁證。在綜合功率只相差10kW的情況下,AUDI E的零百加速成績還要慢上0.3秒(零百加速3.6秒)。更具體一點來說,AUDI E在懸架部分,一口氣拉滿了空氣懸架、可變阻尼減振器,以及後輪轉向技術。這在現有同級別車型中,是極爲罕見的。
而且,由於以上這些可調節懸架技術的存在,AUDI E的底盤結構也屬於明牌狀態。我們也把發佈會的PPT拿來放大驗證,很明顯,新車採用的是前雙叉臂式,後五連桿式懸架結構。但也是根據這張透視圖,AUDI E的前懸架部分,或許暗藏玄機。其上叉臂雖然很清晰,但也可以看出,是傳統單球頭設計,而不是虛擬主銷的雙球頭結構。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爲奧迪PPE平臺打造的Q6 e-tron,在B級基礎上,仍然使用了虛擬主銷前雙叉臂結構,並且同樣支持空氣懸架。
那這裡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更爲原汁原味的奧迪PPE平臺,更加側重操控。而立足本土化的智能數字平臺,會更側重舒適性?其實答案就在問題裡,也就是製造AUDI E的平臺名稱,就叫“智能數字平臺”。落在底盤部分,AUDI E真正想做的,或許是一次性拉滿的主動懸架技術。因爲只有把可調節硬件拉滿,才能滿足平臺介紹中所提到的“支持下一代智能車輛功能和整車OTA升級”。這纔是AUDI E寧可給B級車加上後輪轉向,也不去把前懸架調整爲虛擬主銷的核心原因。因爲後者沒有辦法再進行調節優化,而後輪轉向技術是現階段華爲途靈底盤都沒有使用的硬件。隨着OTA的不斷深入,AUDI E或許可以在底盤部分實現突破。
要做到這一點,則少不了激光雷達的加持。這也是AUDI E現階段與海外版奧迪Q6 e-tron的最大差異之一。雖然國產版奧迪Q6 e-tron也有加上激光雷達,甚至尋求華爲智能化助力的聲音。但AUDI E卻是在一開始就把智能化排在更爲優先的序列上。這點從智能數字平臺與PPE平臺的電子電器架構就可以看出來。
奧迪PPE平臺的E3電子電器架構,將整車的計算和控制功能,分爲5個域來計算執行。分別爲懸架、智駕、娛樂、隨車電器(空調等),以及高性能網關。相比傳統燃油車一脈相承的總線架構,這種5個域分別執行的電子電器架構,當然是更爲先進的存在。但相比國內已經卷到飛起的高集成架構來說,至少還需要經受市場考驗。
特別是智駕域的接入部分,即便尋求諸如華爲等頭部技術企業的支持。由於這套架構是基於海外高精地圖加常規感知系統搭建,是否能夠平穩接入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高階智能方案,就是另一個需要被驗證的問題。回到AUDI E身上,由於一開始就是基於本土智能化需求打造,所以在這方面的迭代負擔都會更小。即便在高階智駕方面,還有待驗證。但至少在主動底盤部分,一方面是不吃太高算力,以及過分苛刻的算法。另外,奧迪自身在懸架部分的調校功底也能進行前期數據投喂。
不過話說回來,包括激光雷達,以及一攬子主動底盤技術,以及AUDI E的車身級別,三電系統硬件等等。如果按概念車搭建的框架來打造量產版,那麼即便結合沒有後輪轉向技術,且其它參數相對接近的極氪001來看。後者四驅+100kWh電池容量版本,也快摸到了30萬元定價門檻。所以AUDI E量產車,即便只談技術,想要拿到滿血體驗,也基本不可能在30萬元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