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長江萬里此咽喉”,讀樅陽錢澄之詩及用典筆記

安慶自古有“長江萬里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稱。

在近代諸多介紹安慶的文字中,總有文章用此來描述安慶地理的重要。此詩出自明末清初江南大文士錢澄之《送何別駕次公之皖》一詩,收錄於錢氏《田間詩集》第十九卷“客隱集”,寫作於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全詩照錄如下:

有部分文章將第一句錄爲“長江萬里此封喉”,想來是轉錄者無心之失。

長江萬里此咽喉

東吳西楚,春秋戰國時期安慶多次分屬吳楚越等國,故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說。其在長江軍事地理上有極重要位置,與蘇北重鎮徐州作爲南北咽喉一樣,安慶是東出江浙的必由之路。出川蜀過荊楚直下金陵,清末太平天國時期的安慶保衛戰慘烈之狀迄今仍使人心悸。

天柱山,古稱皖山或皖公山,安徽簡稱“皖”即來源於此,安慶潛山市境內,亦古皖國所在地,因山勢雄奇一柱擎天而爲天下名勝。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禮天柱封爲“南嶽”,後隋文帝改衡山爲南嶽,天柱山始稱“古南嶽”。

江南名士錢澄之

錢澄之,安慶桐城人(今屬樅陽縣),初名秉鐙,字飲光,一字幼光,晚號田間老人、西頑道人。明崇禎諸生,著有《田間集》《田間詩集》《田間文集》《藏山閣集》等,《四庫全書》經部收錄有他的《田間易學》十二卷。

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兵攻陷南京,錢澄之參與反清起義失敗,遭妻女殉難,後與長子法祖逃入閩中,又輾轉到廣西,經特試錄爲永曆朱由榔政權庶吉士,“制誥文字多出其手”。因對南明政權喪失信心辭官歸隱鄉里,結廬於先人墓旁,閉門著書以終。

錢澄之墓現位於樅陽縣城關小學(原樅陽二中)內。

漢武登臨射蛟臺

射蛟臺,又作射蛟浦位,於樅陽縣內達觀山,至今仍爲樅陽境內名勝。

《明一統志》載:“射蛟臺在樅陽鎮,漢武帝親射蛟即在此處。”

《史記·孝武本紀》載:“元封五年冬,漢武帝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

《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盛唐樅陽之歌》,《郊祀歌》十九首之《赤蛟》。《漢書·禮樂志》謂漢武帝定郊祀之禮,立樂府,以李延年爲協律都尉,命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爲名。以用於郊祀天地。以後歷代王朝的這類歌辭,大都沿襲漢代之舊。

射蛟臺從古至今都是樅陽極爲重要的一處人文歷史景觀,歷代文人名士或遊覽於古鎮、或寓居於樅陽,也曾留下了諸多名篇。

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即有《夜抵樅陽》一首:

清順治四年,左光斗女婿方文曾隱居樅陽築廬於射蛟臺下,作《初度書懷》一詩感懷:

宋蘇轍《江州五詠》錄《射蛟浦》一首:

(有人傳爲蘇軾之作,實謬誤。)

明桐城邑人、湖廣巡撫方孔炤遊樅陽作《射蛟臺》:

明阮自華(人稱風流太守,傳爲黃梅戲前身黃梅調創始人)登樅陽達觀山作《射蛟臺》懷古:

再錄阮自華《大雷賊劉虞平飲至詩》一首(大雷,望江古稱):

歸隱鬧市北山樓

錢澄之辭官歸鄉後,其子法祖遭盜匪殺害且縣令隱而不報,因縣令包庇盜匪錢澄之力爭無果,恐遭盜匪繼續尋仇因此不敢再住鄉間,遂移居樅陽城鎮,購置“北山樓”,潛心詩學易學創作,後作《北山樓記》一篇詳錄。

錢澄之《田間詩集》錄有《將發坐北山樓對雨》一首,可見北山樓之景。

再輯《送將樂餘不遠還閩並寄雙峰何劍客諸子》一首,亦爲錢澄之晚年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