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暌違15年7月6日全線通車 再現百年風華

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改建祝山車站是全臺海拔最高車站,獨特醒目α棚頂設計,迎合阿里山雲海,兼含文化景觀、生態永續及友善服務概念。中央社

具百年曆史的阿里山林鐵遭颱風重創後中斷15年,最後一哩路新建42號隧道以約3年完工後,7月6日起將恢復全線通車,阿里山林鐵也將再次乘載國內、外遊客從嘉義市直達阿里山。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臺灣重要國寶級文化資產與世界著名登山鐵路之一,但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421處災害停駛,經6年修護,原定2015年全線通車,又遇到當年杜鵑颱風侵襲,於十字路站到屏遮那站間42號隧道發生2處、計55公尺長大崩塌,全線通車夢再斷。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長黃妙修表示,經評估原址重建、橋樑及隧道復建等工法,考量生態環境等,以新建42號隧道爲最可行方案。

黃妙修說,隧道工程自2018年曆經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劃與文化資產程序,取得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部落超過9成同意,2021年1月8日動工,2022年12月29日貫通,後續鋪設隧道防水膜等工程,去年12月20日完成隧道主體工程,接續鋪設軌道。

黃妙修表示,今年4月經路線檢查及改善,從北門車站行駛到阿里山車站,測試正常,5月底前完成全線試運轉並報請交通部檢查,預定7月6日全線通車。

施作隧道工程的利德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地主任李致寬表示,新建隧道工作環境惡劣,幾乎隧道工程可能遇到的涌水、巖盤擠壓坍塌等都發生,且工作人員在漆黑環境工作,隧道挖掘每天24小時,後續工程每天工作16小時,長期精神緊繃及巨大壓力,在貫通隧道、鐵軌鋪設完成時,大家都爲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而歡呼。

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鐵路維護科技正連祥益說,新建42號隧道經2年開挖,以迂迴隧道方式,克服開挖及出渣不便地形,成功穿越大崩塌區;隧道工程土方就近回填,有穩定崩塌區坡腳功效,且坡面種林木,保護裸露坡面。

連祥益表示,施工區人煙罕至,人員、機具設備不易到達,但爲兼顧安全及自然景觀還原,不新闢施工便道,並暫時拆除42號到46號隧道鐵軌設施,工程車就能運輸材料進施工區。

連祥益說,新建42號隧道全長1106公尺,總經費新臺幣4.2億元,經地質鑽探等詳細調查,路線選定座落堅硬岩層,且最深覆土厚度達154公尺,提升行車安全。隧道斷面加舖防水膜,隧道底部設置PVC管排水,防止隧道內滲水,增加隧道穩定性。

李致寬談及施工期間遭遇的多重挑戰時說,僅3.2米寬的43號隧道銜接有4.2米寬42號隧道,採「洞中進洞」施工技術,克服複雜技術及通風,各種施工機具及設備須在極小空間下運作,十分困難。

此外,工程期間也歷經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李致寬說,工班染疫人數不易掌控,人力短缺;山區溫差大,環境溼冷,工人難請;就連烏俄戰爭也造成炸藥短缺,隧道使用炸藥更難取得,一度使用效能較差炸藥,原本1次就能完成的工序須多次進行,最後還是如期完成。

李致寬表示,雖還遭遇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上漲、天災及地質環境等影響,但工程團隊仍積極克服萬難。

阿里山林鐵新建42號隧道施工期間遇多重困境,團隊須克服複雜技術及通風,隧道各種施工機具及設備,都在極小空間下運作,團隊仍逐步推進、克服困難。中央社(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