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交易規模承壓
阿里巴巴今日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從這份財報的表現來看,阿里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可能在於,交易規模承壓,或者說中國互聯網流量紅利時代結束及流量碎片化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市場份額承壓。
01
財務
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收入2082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中國商業板塊收入同比下降3%。
在中國商業板塊中,客戶管理收入(廣告佣金)同比下降5%,主要受淘寶天貓GMV同比錄得單位數下降影響。不過,單3月,受服飾、保健品增長帶動,淘寶天貓GMV(剔除未支付訂單)轉爲正數。
中國商業板塊中的直營及其他業務收入(高鑫、盒馬、貓超、阿里健康)同比下降1%。
其他主要業務板塊的收入表現爲:國際商業收入同比增長29%、本地生活收入同比增長17%、菜鳥收入同比增長18%,雲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其中,雲業務收入的同比負增長令人感慨,到目前,阿里雲業務仍未實現盈利。
利潤層面,一季度,阿里經營利潤154.4億元,同比下降9%。除了中國商業板塊整體實現盈利,其他多元化業務仍都虧損。經營利潤虧損的業務板塊有:國際商業(虧29.74億元)、本地生活(虧65.99億元)、菜鳥(虧11.67億元)、雲業務(虧9.1億元)、數字媒體及娛樂(虧17.02億元)、創新業務(虧24.37億元)。
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淨利潤則爲235.16億元。
02
交易
《商業觀察家》認爲,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季度經營所展現的最大風險與挑戰,可能在於交易規模的承壓。
受中國互聯網流量紅利時代的結束,與流量碎片化發展趨勢的影響,阿里巴巴持續做大交易規模與市場份額的壓力越來越大,由此影響到阿里的利潤表現、業務的多元化發展,與競爭壓力的增大。
流量紅利時代的結束讓阿里的傳統電商業務板塊的交易增長乏力。流量碎片化發展趨勢所帶來的更多元的用戶體驗,則讓阿里“相形見拙”,顯得有些“老套”,進而影響到交易。
交易規模則直接關係到傳統電商平臺的客戶管理收入(即數字廣告佣金等線上“商業地產”業務表現),沒有交易規模,“地產”增量價值出不來。交易增值“地產”,做大交易規模能通過地產來變現與回報。
交易也關係到金融業務。沒有交易所帶來的場景與數據,無論是消費金融,還是現金流再投資,都缺乏支撐與抓手。
交易還關係到菜鳥等物流業務。物流影響商流,但商流決定物流。
交易最終也關係到雲業務。要不斷去拉動雲消耗,就需要不斷做高線上交易“交互”規模。
因此,零售業雖是一個薄利行業,從商品進銷差價中去賺錢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但零售業的交易場景價值與現金流價值,卻可以讓你從地產、金融、物流、雲等領域賺取豐厚利潤。前提則是,得有規模效應產生。
可以這樣說,交易規模是阿里過去不斷滾大雪球的基礎所在,但現在來看,動能有些不足了,淘寶天貓GMV負增長,甚至新興業務如雲業務都出現負增長。規模優勢、市場份額的稀釋,這些都意味着,阿里未來有可能將會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03
調整
伴隨着經營面的承壓,阿里巴巴一季度也在大力推動集團業務板塊重組與調整,以應對當下的市場競爭環境。
阿里分拆出了六大獨立業務集團。並在一季報中,對旗下幾大重點業務板塊的融資調整計劃做了披露。
比如,阿里雲智能集團將會通過向股東分配股息方式,實現完全分拆。分拆之前,引入戰略投資者,並計劃在未來12個月IPO上市。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計劃對外融資。
菜鳥計劃未來12-18個月進行IPO上市。
盒馬計劃未來6-12個月進行IPO上市。
這樣的調整——分拆、分拆,再分拆。重新上市,再重新上市,有助於阿里各業務線更敏捷、更靈活去整合市場資源,在碎片化時代去挖掘新的規模效應與優勢。
但市場對於阿里也有些固有的“偏見”與認知,這可能也需要阿里去面對。
有市場人士對《商業觀察家》評價稱:“阿里系公司在一級市場一般不好融資,一般是IPO在二級市場才融得到,因爲很少有公司能佔到阿里的估值便宜。”
“同時,一般一級市場的財務投資者不太能投得起阿里的子公司,他們以前通常是熱衷於跟投阿里領投的創業公司。”
“其實就算到了二級市場,可能也只有較少投資人能賺到阿里的錢。阿里自己投資很專業了,不會低價賣股份,只會高價賣。”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