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清華博士 勇奪超算界諾貝爾獎

由付昊桓等領導團隊完成的「非線性地震類比」工具獲得戈登貝爾獎。(取自清華大學新聞網)

大陸90後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一羣90後的博士生去年11月奪得2017年超算領域最高榮譽「戈登貝爾獎」。團隊成員何聰輝和陳炳煒手捧證書,笑盈盈地站在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付昊桓身旁。

這支團隊所完成的「非線性地震類比」工具,讓中國再次捧起超算應用領域的諾貝爾獎。

《科技日報》日前報導,該成果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電腦系與山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平行電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付昊桓爲論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電腦系何聰輝、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等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在覈心團隊背後,是一羣清華大學90後博士生,他們成爲付昊桓團隊的主要力量。90後的何聰輝說,感謝各位老師和朋友,他的Ph.D(博士學位)快完整了,其背後是他們曾7天不眠不休的付出。

在衝獎的最後一週,還有大量資料需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上處理。這臺機器的運行成本頗高,一天需約20萬元人民幣電費。由於時間就是金錢,爲了實現機器利用效率最大化,團隊進入「7×24小時」工作狀態。

那7天,這羣90後跟着付昊桓不斷電地工作。何聰輝說,不能讓機器停下來,否則就少了測試和運行的時間。不同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到無錫通宵奮戰,這樣的經歷太難忘了。

多日奮戰後,團隊成功設計出「非線性地震類比」工具,首次實現對唐山大地震的高精度模擬,解析度達8公尺。他們在地震發生地劃出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大小的空間,模擬震源產生和地震波傳播的過程。就是把空間分成無數個8平方公尺的點位,模擬地震發生時150秒內每個點的震動速率,從而反映出地震波對地面建築、人類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