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創始人被告了
一位年輕的女創始人因融資造假被逮捕。
這位90後創業者叫史密斯·格里芬(Joanna Smith-Griffin)。2016年,她在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支持下創立一家AI教育公司AllHere Education,此後公司在Joanna的操作下接連拿下十多家投資機構的融資,累計融資超人民幣8500萬元。
然而投資人被矇在鼓裡,AllHere用於融資披露的營收、現金儲備、用戶數據都是虛假的,爲避免露餡,Joanna還“客串”了財務顧問的角色,將衆多出資人玩弄於股掌之中。被捕時,這位創始人只有33歲。
融資8000萬
一家A輪公司申請破產
故事要從2016年說起。
彼時,25歲的Joanna Smith-Griffin剛從哈佛繼續教育學院碩士畢業,決心投身教育創業。這源於她曾擔任中學數學老師的經歷學校裡總有長期缺課的孩子。
Joanna認爲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得太少,學生們面臨的挑戰多來自課堂之外。於是,她在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支持下創立AllHere,爲學校提供應用程序及短信系統,以促進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從而減少學生長期缺課。
具體來看,AllHere與學區合作,定製干預策略以提高學生出勤率。包括向家長髮送短信和電子郵件,詢問家庭環境和個人情況,並將這些信息整理給學區官員。2020年之後,AllHere聲稱轉向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研究AI技術以推動K12教育。
當時,AllHere被視爲學校與家長溝通方式的創新者,風投機構接踵而來。
2020年5月,AllHere宣佈完成35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領投方爲Rethink Education,其他投資者包括 AT&T、Potencia、Gratitude Railroad、Boston Impact Initiative以及The Impact Seat。
2021年6月,公司完成800萬美元A輪融資,Spero Ventures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Rethink Education、Gratitude Railroad、Potencia Ventures和Boston Impact Initiative。軟銀旗下Opportunity Fund、Operator Collective和Yard Ventures也首次投資了該公司。
爲此,Joanna曾在一次採訪中特別感謝軟銀,“投資者通常是戰略合作伙伴,而軟銀對我來說遠不止於此。感謝他們相信我的願景,並支持像我一樣的創始人。”
至此,AllHere融資額超過1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500萬元),宣稱公司服務遍及全美近40個州、逾8000所學校。這一年,Joanna還入選《福布斯》30 位 30 歲以下教育界精英榜單。
高光時刻是在2024年3月,AllHere爲美國第二大學區洛杉磯打造了名爲“Ed”的聊天機器人,旨在與54萬名學生進行一對一互動,幫助他們學習。這讓AllHere獲得了洛杉磯學區一份價值600萬美元的合同,爲期五年。
然而誰也沒想到,崩塌來得如此之快。
三個月後,AllHere官網表示,因目前的財務狀況,不得已選擇裁員。同時,公司引發了學生數據隱私方面的嚴重問題,創始人Joanna辭任CEO離開公司。今年8月,AllHere正式申請破產。
這一切,快得似乎令人難以置信。
90後創始人被告了
破產不是故事的結束。
今年9月破產聽證會上,AllHere前首席技術官難以解釋爲什麼過去一年Joanna在公司報銷了超過24萬美元的費用。隨後,美國紐約南區檢察官辦公室開出傳票,介入調查。
沒想到,調查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原來早在2020年,針對投資機構的欺詐就開始了。當時Joanna告訴投資人,AllHere2020年收入約爲370萬美元,擁有250萬美元的現金儲備。事實上,聯邦檢察官稱,該公司收入只有1.1萬美元,手頭只有大約 50 萬美元。
直到AllHere破產,其客戶總數從未超過 31 個,10萬美元以上的客戶僅有3位。而Joanna在2021年初宣稱擁有客戶數量超過百位,謊稱與紐約、亞特蘭大等地教育系統簽訂了合同。
回到2021年,AllHere還大方官宣表示收入增長了 700%,覆蓋學校從1100所擴展到約8000 所。這也誤導了投資機構,他們以爲Joanna帶領公司進行了重大轉型,成功實現業務大幅增長。
當投資人意外發現公司實際財務狀況似乎不如預期時,Joanna的做法是親自冒充外部財務顧問,通過電子郵件將僞造的財務文件發給投資人,試圖掩蓋真相。
不止於此,從2017年開始,Joanna至少將公司60萬美元資金直接轉入個人賬戶,方式極其簡單粗暴通過PayPal及其他支付平臺進行小額轉賬。並且利用公司資金購買一座豪宅、支付了一場爲期三天的奢華婚禮費用。
檢察官稱,Joanna精心策劃一場欺騙投資人的陰謀,誇大公司的財務狀況,由此從投資人那裡籌集了約1000 萬美元,並以虛假借口爲自己獲利數百萬美元。“法律不會對那些涉嫌歪曲財務事實以謀取私利的人視而不見。”
最新進展,Joanna在家中被捕,被指控犯有證券欺詐罪、電信欺詐罪,最高可判處 20 年監禁;以及加重身份盜竊罪,強制判處 2 年監禁。
事情敗露後,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很快撇清關係,稱雙方的合作關係僅僅存在於Joanna在校期間。
欺詐故事似乎有着共同的腳本明星創業者帶着美好的願景只爲改變世界,背後卻數據造假,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寄望於現實能趕上謊言成真,最終再也無法掩蓋荒謬的事實。
那些年的融資造假
保持敬畏
這樣的融資造假案例我們已經不陌生了。
正如此次涉及的軟銀掌門孫正義,這幾年見過太多太多“融資騙子。”猶記得2017年的一次聚會上,他見到了一位叫亞當·諾伊曼的年輕人,正帶着自己的創業項目WeWork前來融資。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後來軟銀大手筆押注WeWork,卻未料到諾依曼一邊通過造假拆東牆補西牆,一邊又用融來的資金無底線擴張,營造公司蒸蒸日上的假象。當然,其中一部分資金以各種方式裝進了諾依曼自己的口袋。
最終,WeWork以破產告終。
無獨有偶,2021年軟銀又做出一筆重磅投資投了號稱要做下一個微信和Facebook的中東創業者亞伯拉罕·沙菲。
然而不到兩年,沙菲的獨角獸公司IRL因謊報用戶數據暴雷,而拿着這份造假數據,這位創始人從包括軟銀等一衆風投機構那裡融資了大約 1.7 億美元。最終,投資人聯手把創始人送到被告席。
在此之前,硅谷更爲轟動的是“一滴血”的故事天才少女伊麗莎白·霍姆斯創立Theranos,號稱只要在指尖抽取一滴血,就可以檢測240種醫學指標,甚至可以檢測癌症,由此成爲風頭強勁的創始人。
然而2015年,伊麗莎白的謊言被拆穿,公司估值從2014年的90億美元一夜清零,身後知名投資方血本無歸。
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當大量資金涌向某條賽道時,創業者通常擁有較高的話語權,掩蓋事實則更加容易。與此同時,項目的稀缺性、時間的緊迫性等等倒逼投資人快速做決策,見一面就決定一筆投資的故事往往在此時上演。
這樣的故事,也不乏出現在國內創投圈。在過去爆紅的賽道里,一些投資機構爲了爭搶項目,只來得及看幾組數據就發了TS,有的甚至當場打款。而這些年的融資造假案例時有發生,令人唏噓。
還是那個樸素的道理: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