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來首次!大衆關閉德國工廠,本土鐵飯碗都不保了

東西方的劇烈競爭之下,汽車行業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每一天都在見證歷史。就連德國百年傳統豪強大衆,也將要87年來首次關閉德國本土工廠。中國汽車產業過去的壓力和屈辱,是時候讓西方人嚐嚐了。

1. 大衆關閉德國本土

大衆集團的一紙聲明,在全球汽車圈引發巨大震動。9月2日,大衆集團發佈聲明稱,公司正考慮關閉其在德國的一家汽車製造廠和一家零部件廠。德國上一次關閉工廠還是在1988年,但那次不是德國本土,而是關閉了其在美國的威斯特摩蘭工廠。大衆汽車自1937年成立以來,從未在德國關閉過工廠。大衆此次關閉本土工廠,是87年的歷史中首次在“大本營”德國關廠。

1994年,大衆汽車和工會簽訂就業保護協議,承諾2029年之前不在德國裁員。關廠必然帶來裁員,這意味着大衆放棄了上述承諾。更加尷尬的是,幾個月前,工會還要求大衆汽車爲12萬名員工在一年內漲薪7%。誰知道如今不僅不能加薪了,而且還會被裁員。衆所周知,歐洲工會的能量特別大。哪怕得罪工會,大衆也要裁員,形勢危急程度可見一斑。大衆汽車全球員工總數約爲68萬名,其中40%以上在德國。關閉德國工廠,意味着其中很多員工的“鐵飯碗”要沒了。

2. 百年傳統豪強低頭

作爲德國汽車工業的驕傲,大衆汽車爲何連本土工廠都要關閉了?大衆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表示:“大環境變得更加嚴峻,德國在競爭力方面逐漸落後。”今年上半年,大衆全球銷量約435萬輛,略低於去年同期的437萬輛,儘管營收上漲1.6%至1588億歐元,但營業利潤下降11.4%至101億歐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爲了扭轉不利局面,大衆汽車去年就宣佈“降本節流”計劃,計劃到2026年削減100億歐元的成本。

在自己最大單一市場——中國,遭遇重大打擊,這成了壓垮大衆的最後一根稻草。巔峰時期,大衆在華年銷量高達400多萬輛,在其全球銷量中的佔比超過四成,而2023年只售出300多萬輛,下降了百萬輛左右。今年上半年,大衆在華賣了約130萬輛,遠低於比亞迪的160萬輛,丟失了40多年的品牌銷冠寶座。而且,大衆在中國失去的不只是銷量,還有利潤。今年上半年大衆在華營業利潤僅爲8.01億歐元,同比下滑30%。更爲嚴重的是,今年二季度,大衆在華居然開始虧損,虧損額爲1.93億歐元,去年同期還盈利3.48億歐元。

3. 德國汽車陷入困境

全球汽車行業迎來時代鉅變,燃油車向新能源車過渡,這是無可阻擋的大勢所趨。作爲傳統燃油車巨頭,大衆船大難掉頭,新能源轉型步伐緩慢,被後來居上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們大幅趕超。面對銷量端、利潤端傳遞過來的壓力,以及中國車企強勁競爭力下,大衆在華失利寒氣的侵襲,大衆汽車只能通過縮減產能,關閉部分工廠,甚至87年來首次關閉德國本土工廠,來達到節流目的。有人說,這是德國汽車工業哀歌響起的前奏。

大衆考慮關閉本土工廠,背後確實折射出德國整個汽車工業正面臨的轉型困境。隨着新能源車對燃油車取代加速,德國這個造車“老師傅”遇到新問題。油電鉅變中,不僅德國傳統車企遭遇當頭一棒,而且其零部件供應商更是出現“破產潮”與“裁員潮”。今年上半年,20家年收入超過千萬歐元的德國汽車零部件商申請破產,同比激增超60%。此外,採埃孚裁員11000-14000人,大陸集團裁員7150人,博世裁員1200人……

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爲9272萬輛,同比增長約1103萬輛;同期中國汽車銷量爲3009萬輛,同比增長約360萬輛。換而言之,中國去年貢獻了全球汽車行業超32%的增量。但這個超級大蛋糕,德國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吃不到多少。中國汽車銷量的增長,主要依靠新年汽車銷量的推動。比亞迪等自主車企們,搶佔大衆的市場份額;寧德時代等中國零部件供應商,蠶食大陸、博世、採埃孚等廠商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