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裡最大的靈異現象

就是很多人已經好奇到想要去看一眼......

從《富春山居圖》到《上海堡壘》再到如今的《749局》,我們友善地稱之爲“現象級低評分影片”,面對網上排山倒海的負面評價,你是否也常常油生過一種堪稱“靈異”的心態——真的嘛?被你們說得突然好想去看一眼了!萬一跟當年的《阿修羅》一樣查無此片了呢?

你不是一個人,因爲這部影片目前已經累積3.5億票房,貓眼上顯示還有44萬人表示“想看”。是逆反心理在作祟?是反向安利產生奇效?還是《749局》戲裡戲外都產生了“神秘現象”......

別急,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

這是一個有關哲學家的真實故事:

丹尼斯·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法國著名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作家,《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的創辦者和撰稿人。英雄未名時的他窮困潦倒,甚至掏不出女兒的嫁妝,後來他的書籍得到俄羅斯女皇的賞識,功成名就,時來運轉。

有人送了他一件緋紅色的華麗睡袍,狄德羅驚豔它的美麗,愛得不行,立馬穿上它穿行於房間中,隨後發現了一個極其不和諧的問題:這個平庸的家怎麼配得起如此出衆的睡袍!於是狄德羅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家居大改造,購置了新地毯、新桌椅、新鏡子、新雕塑……房間煥然一新,賬單紛至沓來,一夜回到“解放”前。狄德羅痛定思痛,揮筆寫下了《與舊睡袍離別後的煩惱》(Regrets sur ma vieille robe de chambre)。

“我是舊睡袍的絕對主人,而在新睡袍前我成了奴隸。”狄德羅的懊悔在200年後被美國經濟學家朱麗葉·斯格爾(Juliet B.Schor)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The Overspent American: Why We Want What We Don't Need)中命名爲“狄德羅效應”。

狄德羅效應:一種由於我們天生追求更好的需求所導致過度消費的傾向。簡而言之就是“愈得愈不足”,說白了就是人得到的越多越會感覺不夠,還想得到更多。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狄德羅”時刻?買了一雙高檔高跟鞋,是不是就覺得裙子不配了?賣了高檔禮服是不是就需要搭配品牌飾品?戴着高檔飾品手裡又怎能不拎個足夠炫耀的昂貴手袋……啊,不好,信用卡已爆!

狄德羅效應就是利用人類的心理弱點,刺激消費者的購物G點,提升商品消費量,成爲“消費主義”PLAY中重要一環。或許正是這一效應在“749”這個迷局中製造了一個消費“奇觀”,瀰漫出“逆勢增長”的經濟假象。

先給大家祛個魅,所謂“消費主義”其實並不是指商品的需求與消費,而是人與物品之間的一種滿足關係。資本宣揚消費主義的目的是利用消費者的心理弱點將不需要的商品賣給他們!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本山大叔的《賣柺》。

回到電影市場。現在有一部電影,風評衝破了你對爛片認知的底線,你是否會產生好奇想進影院看看它到底有多不堪?如果你是一個被爛片傷透心的電影愛好者,你是否想集齊“年度十大爛片”籌備吐槽素材?正是這種獵奇心理+狄德羅效應,讓你忽忽悠悠就瘸了,鬼使神差地爲爛片買單,造就了“越爛越大賣”的“神秘現象”。

“狄德羅陷阱”實際上是在潛意識裡向你灌輸“保持消費一致性”的思維,買了A就應該接着買配套的B,繼續買和B配套的C……,當然這種“配套”必須是向上兼容,只會越買越貴,越配越多。它是一種現實中出現頻率很高的營銷行爲,你必定見識甚至深陷過。比如瓶瓶罐罐十多件以至於名字都區分不開的化妝品套裝,比如限時上架5件但實際賣出5000多單的直播“特供品”,比如越是翻車的大爛片越想看,好有底氣吐槽它到底有多爛。

你有沒有發現商家很喜歡將商品包裝成系列或者套裝出售,比如曾經出現過“史上最難喝的飲料”的營銷事件,白花蛇草水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憑負面口碑而出圈大賣。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它們是真的難喝,口味這種東西因人而異,但靠着這樣的宣傳詞,很多獵奇的消費者迅速下單,一邊YUE得不行,一邊點了好評。狄德羅穿着舊睡袍從神秘事件研究局施施然走出,嘆了口氣,道:“自有後來人。”

現在教你幾個跳出“狄德羅陷阱”的方法。

遠離觸發點:絕大多數的購物行爲都是由外界刺激引發的,我們往往會對他人炫耀的新產品產生購物慾。如果無法抵禦誘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遠離!所以最好少看測評視頻和種草文章,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和理性判斷,你就只能在其中看到商品亮點,被bling blin g閃花眼,迷迷糊糊付了款。

保護原生態:其實你已經具備了一個完整的物品生態,購物前先自查一下自己已有的相關產品,不要貿然創造一個新的消費系統。比如購買衣服的時候,最好能搭配上你已有的配飾,斷絕了後續無止配套消費;升級電子產品時,最好能和現有產品兼容,不必再另購充電頭和適配器。切莫輕易開闢消費新賽道,除非你失了大戀或是重生。

堅持冷靜期:衝動消費的關鍵詞是“衝動”,如何遏制衝動?“冷靜期”必不可少。“購物車”是個好東西應該好好利用,哪怕再喜歡的商品,如果沒有在購物車裡待夠24小時都不要付款!一則是讓你度過沖動時刻,恢復理智,二則讓你有時間對比其他同類產品,充分對比。切記,衝動不一定是魔鬼,但一定消耗金幣!

設置購物日:無拘往往意味着無感,爲什麼“520”會有儀式感,也許是因爲每年只有一次。如果你天天都享受着購物自由,那麼也意味着你購物的快感不足以成爲刺激。不妨按月設置“清潔品消費日”“服裝消費日”“化妝品消費日”,按季度設置“箱包消費日”“飾品消費日”,按年度設置“家居消費日”“電器消費日”諸如此類,請相信購物自設限制越多,享受到的購物快感越大!

卡死預算額:“花超了”往往是因爲沒控制住你自己的預算,更可怕的是你的“超預算”很可能是幾何指數的增長!買車的段子聽過嗎?本想買輛自行車,被遊說不如加點錢買電動車,心動後又覺得“再加一點”其實可以買摩托車,然後發現“再加一點”夠買二手汽車,但那又不如“再加一點”買一手國產車,之後不斷升級,最後喜提進口豪華越野車!從三位數衍變到五位數,只需要一樣催化劑——“再加一點”!卡死你的預算,一個小數點都不能動搖,否則請看着你的錢包“昇華”。

一句雞湯文:“物品並不能定義你”!當有人在試圖讓你相信你使用了某某商品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或者讓你看上去更加高貴,那麼十有八九是看中了你剛到手的獎 金。物品只不過是人的附屬品,你不該讓自己墮落成物品的附庸,只有商品需要標籤,人類並不需要。遠離只能踩紅毯的羊皮底高跟鞋和不能沾水的雨傘吧,別活成櫥窗裡的塑膠人偶。

貧困有其自由;富裕有其障礙。——狄德羅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豆瓣、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