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老街煥新
金秋時節,東城區朝陽門南小街路口對面的花園中,男女老少在新落成的涼亭中休憩遊樂。緊挨着的朝陽門北小街,孚王府東門外的老照片和一幅幅史家小學同學們的新畫作吸引了來往人們駐足欣賞……10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跟隨“北京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東城區朝陽門南、北小街,歷時近一年,朝陽門南、北小街整治提升告竣,700多年的老街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朝陽門南、北小街始建於元代,是元大都按《周禮考工記》“九經九緯”理念構建的路網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今道路兩側依舊保留着傳統的街巷結構,至今仍是北京老城南北交通聯繫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載。
2001年起,原本狹長的“小街”逐漸變成寬馬路、多車道、大綠地的空間形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師李明揚表示,“小街格局‘變大’的同時,卻逐漸失去了人性尺度,車道被停車佔據,步道被綠地、護欄和設施阻隔,居民、商戶進出繞遠成了家常便飯,而商戶門前空間、居民通行空間、鄰里交往空間,則被禁錮在狹長的通道內”。
對此,東城區2023年底開展朝陽門南、北小街環境整治提升,覆蓋了北起南門倉衚衕西口,南至長安街的長約2.3公里路段。
改造老街區,最難解決的是停車問題。
朝陽門南、北小街2001年整治時原無路側停車位,但因周邊停車需求增加,部分停車需求被擠壓到這條街上,導致街道上出現“車進人退”現象。整治前,沿途共有230個路側停車位,但依據《城市道路路內停車位設置規範》(GA/T850-2021)要求,目前車位施劃已不再符合規範。
減少朝陽門南、北小街的路側車位,就意味着要從其他地方補充更多車位。東城區的方法是,通過在更大範圍內統籌停車組織,保障街區內停車位總量不變。
據東城區城管委主任張黎介紹,“針對沿街車位調整和居民停車需求採取了三項措施:第一,就地挖潛空間資源,在朝陽門南小街大方家衚衕西口建設立體停車設施;第二,梯次外遷居住停車需求,前期已通過居民認證的程序,引導大部分居住停車分流到周邊停車資源相對充裕的路段;第三,盤活居住區周邊富餘停車資源,積極協調周邊資源,開闢共享停車位100餘個。此外,在朝陽門南小街道路西側設置機動車夜間臨時停車區,解決居民夜間停放需求”。
同時,根據商戶經營需求,重新規劃設置非機動車停車空間。“調整綠化佈局後,減少道路西側綠化比重,在西側商戶周邊設置了非機動車停放區。”張黎表示。
城市空間環境的更新只是手段,區域升級纔是最終目的。
2024年4月開始,東城區將整治提升與沿街商戶的品牌形象優化結合,帶動商戶開展門臉、牌匾、櫥窗等形象升級,引領全街成爲充滿活力與“煙火氣”的生活性商業街區。
街區變美了,人們出行更方便了,煙火氣也變得更濃了……此次朝陽門南、北小街整治提升還帶動了街區內其他項目協同推進,聚攏街區整體提升成效。據瞭解,建國門黨羣服務中心和東四街道奧林匹克中心也與小街同步升級,爲沿線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活動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 孔文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