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個素人攻佔大銀幕,這纔是我們想看的賀歲片!

想象一下——

如果509個人共同拍一部電影,場面該有多混亂?

再大膽點——

這羣“導演”共同在影片中出鏡,畫面又該有多炸裂?

院長抱着好奇的心情看了《煙火人間》,沒想到第一秒就被深深擊中,甚至不知不覺中看至熱淚盈眶……

貪吃山羊與人類搶食,逗得我直接笑噴;

騎行小夥在風雪中朗誦詩歌,質樸的句子聽得我分分鐘破防;

“刀鋒戰士”闖蕩世界,留給鏡頭一個瀟灑的背影,又讓我從內心深處燃了起來……

看出來了吧?

這電影不僅“導演”衆多,連畫面素材也別開生面,均來自於普通人的手機。

沒錯,《煙火人間》是一部獨一無二的豎屏院線電影,由509個普通人拍下的紀實影像匯成。

這羣普通人的故事,有着紮根於土地、樸素真摯的情感暴擊,讓我們從中觸摸到最真實鮮活、最具生命力的中國。

509個來自天南地北的普通人,887份樸實無華的生活影像。

如何將這些內容梳理出邏輯?

《煙火人間》給出了最優解,圍繞“衣食住行”這個日常的主題,織成一張嚴絲合縫的社會關係網:

我們以“衣”蔽體,衣服亦是我們的身份外化。

每年10月,是新疆棉花的採摘季。

雪白棉田上,第一視角看農民摘棉花,柔軟而飽滿的觸感破屏而來,治癒效果直接拉滿。

還沒等我沉浸式“摘”完棉花,鏡頭便轉向了紡織紗廠。

女工們熱火朝天地整理着卷繞成型的紗線,每個動作都精準踩在節奏上,彷彿自帶bgm。

捻線、漿紗、織布等工序層層遞進,最後變成一件件新衣。

可以是愛好者私人訂製的漢服,也可以是環衛工身上的統一橙色制服,甚至是某個女孩駐足欣賞的一件婚紗……

我們用新衣標記四季與身份,這是生活中最微小的儀式感。

民以“食”爲天,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

初春的雪還沒化,農民們就忙活着催芽、擺秧盤,正好趕上開春時種下第一批秧苗。

孩子赤腳走在田埂裡幫忙,大人艱難地與泥濘纏鬥,上上下下的村民都在與天氣競賽,只爲不浪費任何一株秧苗。

秋季,水稻戶心滿意足地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也盼望着精心培育的稻穀被送到千家萬戶,被熱愛碳水的國人制成各種吃食。

不負所望,民間大廚絕活一出,端出了噴香撲鼻的餃子、米醋、粉蒸肉、餈粑……饞得大銀幕前的我狂吞口水!

食物麻辣鮮香各有滋味,品味食物的人同樣有趣——

上一秒,戰火燃起,槍炮轟鳴;

下一秒,午飯時間到,衆人一起打飯,吃出了一段和平時光。

或許只有在享用食物時,才發現我們都同爲一種碳基生物,沒碳水,沒法活!

“住”有定所,大概是所有中國人的統一追求。

拿到自己的房產證之前,我們可能要付出半輩子的努力。

新房在交到業主手中前,也必定經歷了千錘百煉。

爆破、打地基、澆築……每個硬核的工程步驟,都經過無數人的努力。

建築工人在高空作業,遇到風雨來襲時一秒匍匐在地;塔吊司機練就一身本領,甚至能操控鉤子運送外賣。

他們以高空爲據點,一點點建成這座城,也盼望着,能擁有自己的家。

在我們擁有住所之前,“行”在路上,是人生的基本狀態。

貨車司機把車當成“家”,拖家帶口走四方,狹窄的車廂裡瀰漫着濃郁的煙火風味;

外賣員與速度競賽,不論是從成都到拉薩,騎車還是騎馬,都在傳遞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看着他們風雨兼程的背影,我手中的外賣聞起來更香了!

一年到頭爲衣食住行奔波,最終都是爲了“家”。

浩浩蕩蕩的摩托大軍每年定時出現,在路上默契地結成同盟,在風雨中彼此照應。

綠皮火車乘客揹着大包小包,在擁擠的列車上爲了遞一瓶熱水而人工接力。

他們一路顛簸,只爲與家人團聚幾日,欠揍地喊上幾聲“媽”,討來媽媽的連串埋汰。

看着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心滿意足地吃上這頓豐盛的年夜飯,“天涯共此時”的概念變得不再抽象。

我似乎也被隔空注入滿滿卡路里與雞血,能夠重拾精神再次上路。

自打“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的梗火了後,每個人都能熟練地自嘲上幾句,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人間不值得”的空洞。

《煙火人間》卻勇敢地逆流而上,把我拽回地球表面,讓我久違地找回了生活的實感。

原來,衣食住行不止意味着虛無的消費主義,更蘊含着從一朵棉花到一件衣裳,看得見摸得着的存在主義。

看着大銀幕上貫穿南北與四季、生氣蓬勃的勞動生產線,再到喚起共鳴的家庭影像……平凡的影像穿針引線地呈現出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是獨屬於當代的文化奇觀。

有人看完影片後,盛讚這是一幅“手機時代的清明上河圖”,我深以爲然。

這幅“圖”,打破了地域壁壘與信息繭房,讓我得以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重新注視生活,觸摸它粗糙的肌理,滾燙的熱度——

此刻的我們或許形單影隻,但都與周圍社會有着緊密聯繫。

我的生活被他人的勞動所影響,我的生活也必定對他人產生意義。

更重要的是——

生活的真諦,不在精緻華美的擺拍裡,反而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粗糙卻靈動的畫面中。

注視生活,從而看到一個個具體的人。

在過去,讓我們幻想城鎮邊緣的勞動人民,必定少不了刻板印象或者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心。

想象中的他們,悒悒不樂,沉默無言。

殊不知,所謂的“沉默”,或許是因爲他們不曾擁有平等的話語權。

好在,現在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記錄自己的生活,書寫自己的高光時刻,在某個瞬間,成爲主角——

很難不爲紗場女工動容。

年輕女孩們穿着單薄的背心在工廠裡勞動,在機械性勞動與悶熱環境的雙重包夾下,大滴汗珠浸到眼中,她們的衣服也很快溼透。

她們卻還能笑、能鬧,與小姐妹們一起扮靚,或是摘來一朵花,調皮地插在姐妹的頭髮上。

與工廠格格不入的花,因女孩們的存在而變得合理。

我們工地有自己的“質子男團”,鋼筋混凝土便是他們的直拍背景板!

枯燥艱苦的搬磚工作中,總要學會“苦中作樂”才能堅持下去。

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整活到這種程度……

有利用腳架練體操的,八塊腹肌看得我嘶哈嘶哈;有學儀仗隊一本正經接鋼管的,嚴肅中透露出自信與不羈。

下雨了,他們順勢在泥地中打起“泥”仗,操作挖掘機自己洗自己……

下雪了,便堆個小雪人,還不忘給雪人戴上安全帽,盡顯鐵漢柔情。

再看一眼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也引起浮想聯翩——

人聲鼎沸的車站,出現了一位最拉風的爺爺,手上的行李不多,卻揹着一隻巨大的棕熊玩偶。

看着他,我的心頭涌上一股酸澀的暖意,想着:

等他到家後,世上一定會多出個幸福的小孩吧!

還有一位憑着單腿單腳騎行上路的勇者。

肆意地在雪地裡狂奔,看着比許多健全人都更自由、無畏。

情感如潮水般涌來,直到看到輝哥輝嫂的故事,我終於繃不住落淚:

他們是跑長途的年輕司機,爲生計接下了跑青藏線的貨單,最終因爲經驗不足,雙雙離世。

一時,幾乎全國各地的司機都被這事刷屏,身爲同行的他們更能理解其中的悲劇性。

於是,有好心人自發將夫妻倆的貨送完,又將兩人的遺體千里迢迢地送回了老家,跋涉近一千公里,分文不取。

葬禮上,除了倒地痛哭的親屬,更多的是默默流淚的陌生車友們。

很久沒看到如此飽含俠義與真情的故事。

卡車司機及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們,他們一路跌跌撞撞,仍不忘在黑夜中抖出一絲星火,照亮前路,也照亮別人的漫漫路途。

或許微不足道,但誰能說他們的生命力不偉大呢?

當他們埋頭生活,把自己種在土地上,通過勞作輻射大地,是一種質樸的偉大;

當他們舉起手機,用手機影像爲自己“賦權”,是一種擁有主體性的偉大;

而現在,《煙火人間》又更進一步,將“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凝聚成一首偉大的“平民史詩”,推向公衆——

沒有刻意煽情,唯有惺惺相惜的真摯故事;沒有美化矯飾,唯有不偏不倚的真實人物。

他們都懷揣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並不富裕的條件下,努力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熱氣騰騰。

看着他們在最樸素的飲食中品嚐出美味,從最少的物質中獲得滿足,這股在生活重壓下流露出的鮮活生命力,徹底感染了我。

此時此刻,我不想再雕琢自己的言語,只想發自內心,大聲嚎一句:

“啊——人間值得!”

當“普通人的故事”被當成一種宣傳標籤,居住在大平層裡的創作者們絞盡腦汁地幻想着普通人的生活,結果大抵是預設先行,不接地氣。

《煙火人間》卻走出了傲慢與偏見,將話語權交還給普通人本人。

他們以原生態的面貌出鏡,擁有着任何官方影像或商業片都沒有的真實力量,也因真實狠狠打動人心,喚起更多普通人的共鳴:

我很喜歡影片結尾的那句“如有雷同,純屬生活”。

屏幕上的生活看似離我們很遠,但細想一下,本質上並無分別。

不論我們在田地裡,漁船上,還是格子間,都是在爲了生活奔波,經營自己的小小天地,在人生路上感受同樣的酸甜苦辣、聚散離合。

《煙火人間》於開年上映,就像是爲了在新的一年,給足我們509個擁抱與長久的誇讚,對2023年的我們豎起大拇指:

“真棒,又努力過了一年呢!”

同時,讓我們暫時忘記焦慮與內卷,笑着投入到2024中:

好好吃飯,慢慢踱步,向生活致敬,用真實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