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南島族碗公 十三行博物館展出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即日起至9月25日舉行「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首度展出具有5000年曆史、北臺灣少見的大坌坑文化「碗公」。(戴上容攝)

臺灣是南島語族發源地,八里區觀音山麓「大坌坑考古遺址」更被視爲南島語族祖先型文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即日起至9月25日舉行「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首度展出具有5000年曆史、北臺灣少見的大坌坑文化「碗公」,民衆透過史前「食器」認識南島先民生活智慧。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距今5000多年有批外來移民跨越海峽從淡水河口登陸,帶來農耕知識與精湛的製陶技術,這羣被稱爲「大坌坑文化人」的先民,徹底改變臺灣島上的文化面貌。

特展展出的這件「碗公」,出土於淡水區水碓尾考古遺址的大坌坑文化陶鉢,口緣上頭有細緻的刻畫紋,主體部分則佈滿粗繩紋,呈現質樸美感,顯示在新石器時早期,人們在滿足吃飽需求之外,還有閒情逸致製作風格器物,展現獨特的生活美學。

南島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須用到的「石器」,不但有農耕用的石鋤與石斧、打獵用的石簇及捕魚用的槍頭,最特別的是其中一件出土于軍功寮考古遺址的「巴圖」型石器。

「巴圖」在太平洋許多地區都被廣泛使用,一般呈扁平的長條形,一端爲圓弧形刃部,另一端爲柄,被作爲農耕用具,也是毛利人的禦敵武器,更被當作是家族的傳世之寶,具有神聖的宗教意涵。

館長柏麗梅表示,從考古出土遺物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臺灣原住民族與東南亞、大洋洲的南島語族朋友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南島食代—古代南島飲食文化特展」即日起至9月25日於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