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投影假亦真 穿越光年找幸福
導演周東彥(左)和演員魏雋展(右)合作《光年紀事》,將在今年臺北藝術節世界首演。(趙雙傑攝)
用科技新語言說故事,一直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挑戰。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磨合3年,在臺灣自力打造出一座4D Box,學會如何掃描重現一幢真實存在的老房,一座真人的浮空雕像,讓演員可以走遊其間,貫穿過去與未來,新作《光年紀事》將在下月臺北藝術節首演。
周東彥說,這套4D Box薄膜投影技術來自丹麥,臺灣劇場團隊3年前開始丹麥團隊合作,一方面熟悉這套技術如何在劇場中落實,二是思考要說什麼樣的故事。幾番轉折,周東彥《光年紀事》訴說一則遊蕩於光年之外,兩個擦身而過的時空旅人,在彼此的夢境中游蕩,訴說丹麥跟臺灣之間迥然不同的存在。
周東彥說,一開始要去丹麥作戲,「大家都說丹麥是最快樂的國家,於是我們先從找快樂發想;然後又想到丹麥作家安徒生,大家唸了一年他的童話故事,越念越悲傷。」周東彥說這時他才明白,「理解快樂之前,其實要先了解悲傷。」後來嘗試將故事改變,從小美人魚出發,讓幻夢般的4D BOX投影串連臺北與哥本哈根的兩端,「在我的想像裡,畫面裡主角從淡水河跳下去,游上岸時,已經來到丹麥的小美人魚國度。」
由於大部分的場景都是以投影方式呈現,演員必須用更多的想像力和表演,對着空氣作肢體伸展,還要記住虛擬舞臺上的走位和連貫性,才能和場景相融。臺灣演員魏雋展表示,他在故事中帶入了基隆成長的環境以及初爲人父的喜悅,「劇場總是以假擬真,觀衆與表演者在劇場當下產生的共鳴纔是重點,因爲這隻有在劇場演出纔會有的真實經驗。」
周東彥說,4D Box聽起來頗具未來感,但其實源自於19世紀的老把戲「佩珀爾幻象」的投映技法,巧妙結合光影折射與觀衆視差來「裝神弄鬼」。周東彥表示,4D Box薄膜投影技術並不是丹麥專利,很多劇場都已經在研發與演出,「重要的還是在文本,我們如何使用這些當代科技,說一個觸動人心的好故事。」
問團隊最後找到快樂了嗎?周東彥說,「快樂是一直在變動的,沒有固定的答案,就像一開始臺灣的幸福指數很低,3年後的現在在亞洲名列前茅。」周東彥說,快樂是無法量化的東西,但對團隊來說,「具體是幸福的,因爲我們至少爲臺灣留下了一本科技與藝術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