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後骨密度開始走下坡 醫籲提早存「骨本」

骨質疏鬆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張茵絜指出,30歲之後骨密度就會開始走下坡,存骨本比想像的還要更早起步。(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李忠一宜蘭傳真)

骨質疏鬆是國內65歲以上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資料顯示,50 歲以上的男性有5分之1罹患骨質疏鬆,50歲以上的女性人口更是每3位就有1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張茵絜建議,不要覺得骨鬆離自己很遠,存「骨本」要比想像的更早起步,以免暗藏骨鬆危機。

張茵絜指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隨年紀增長,骨量逐年減少,當骨質流失過多,原本細緻密實的骨頭會變得充滿孔隙、單薄脆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張茵絜形容,中空疏鬆的脊椎體就好比千層酥,容易垮塌變形,即使是輕微的外力碰撞就可能超過骨骼所能承受的範圍,骨折風險驟升。

然而,骨質疏鬆卻是一種沉默的疾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輕忽,往往是在中空疏鬆的骨骼不堪受力骨折後纔出現症狀,其中最常見的有脊椎壓迫性骨折後引起腰痠背痛、駝背變矮、行動不便,以及滑倒或絆倒就跌斷髖關節的髖骨,造成劇痛無法行走、長期臥牀。

張茵絜指出,不當的生活作息,像是抽菸、喝酒、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等等也都可能暗藏骨松風險;久坐不動、日曬不足且外食營養不均衡可能導致鈣質攝取不足的上班族,骨質也會較一般人流失的更快。

她表示,臨牀上建議50歲以上具有高風險因子的高危險族羣,或65歲以上的女性長輩及70歲以上的男性長輩,可至家醫科門診由醫師評估接受骨密度檢查;存骨本比想像的還要更早起步,不要覺得骨鬆離自己很遠,其實30歲之後,骨密度就會開始走下坡,在年輕時多曬太陽、飲食均衡、攝取足夠鈣質、不煙不酒等,以健康的生活型態來存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