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觀點 | 汽車售後服務也應“明廚亮竈”!
消費者由於缺少
汽車維修領域的專業知識儲備
加之車輛維修過程不透明
維修單據信息不全
導致在汽車維修過程中
合法權益易受到侵害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
提出消費建議
汽車維修經營者應實行“明廚亮竈”
讓消費者明白消費
(點擊圖片查看相關報道)
不久前,國務院出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促進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爲促進消費惠及民生提供了政策支持。2023年底我國家用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巨大的換新空間將釋放萬億級市場規模潛力,無疑爲汽車後市場創造了可觀的發展空間。但是,要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政策紅利,還要做好汽車後市場這後半篇文章。
汽車維修、保養是汽車後市場消費
也是決定消費者
買車、換車與否的重要因素
買得起修不起一直是汽車等大宗易耗消費品市場的痼疾,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修理、保養等服務不透明、貓膩多。只換不修、小病大修、過度保養、重複計費等手法在汽車維修行業並不鮮見。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面對維修機構給出的車輛維修方案和保養建議,消費者很難進行科學判斷和正確選擇,大多數只能接受維修人員給出的“最優解”。
《汽車維修業開業條件》《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等國家標準和部門規章對於汽車維修行業的准入門檻、維修規範、質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如何在消費者明顯處於信息弱勢的情況下,讓紛繁細節、複雜結構、各個部件的核心作用不再成爲消費者的認知黑洞,還需各方協同、多向發力。
公開維修過程與零部件的所有信息。就明碼標價而言,要確認完成一項維修哪些內容是必須的,價格裡就應該都涵蓋,不能出現把一個項目分散成多個小項目分頭收費,這纔是汽車後市場的“暗坑”。只有把這些“暗坑”填平,才能讓消費者真真正正體會到汽車修理和服務的公開透明,消費起來才能心裡有底。
汽車產業各類行會、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消費者教育。一方面,用信用機制約束經營者,另一方面,豐富消費者消費知識,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
提高投訴調解效率。汽車維修經營者應完善專屬調處機制,將消費糾紛解決在內部。同時,消費者組織、市場監管部門等要準確、真實、及時地將投訴情況與處理結果依法依規對外公示,讓投訴信息公示充分發揮約束效能。
汽車後市場是新車和舊車維修、保養疊加的市場,在國家大力推動“以舊換新”的背景下,是可以和汽車市場平分秋色的大市場。汽車維修行業應當充分利用市場倍增的機會,摒棄“套路”,勇於創新,打造出與上游生產商、下游消費者共創共建共享共贏的“多贏”市場。
1、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2、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徐文智
編輯/李曉雨
監製/何永鵬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