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電視劇品質盛典舉行:洞察行業新動向 暢想影視新未來
天津日報記者 劉茵
3月19日,《劇耀東方·2025電視劇品質盛典》舉行,這場盛會不僅爲行業樹立了品質標杆,更揭示了電視劇產業在題材探索、創作模式與技術革新中的深刻變革。
現實主義題材引發共鳴
2025年,現實主義題材劇以七成的佔比主導待播劇市場,成爲行業最鮮明的標籤。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政策導向與觀衆需求的契合,更體現了創作者對時代精神的深刻迴應。
現實題材劇的創作已從早期的“議題堆砌”轉向對多元社會羣體的細膩刻畫。例如,《北上》通過青年返鄉創業的故事,探討城鄉變遷中的文化認同;《六姊妹》以女性羣像爲載體,展現代際衝突與自我覺醒;《我的阿勒泰》通過草原史詩敘事,展現生態保護與人文關懷的融合。
現實主義創作也不再侷限於“苦難敘事”,而是以更開闊的視角切入社會肌理。例如,《真心英雄》通過真實英雄事蹟改編,展現了政法幹警守護人民安全的工作日常與使命擔當;《城中之城》則以金融行業爲切口,揭露改革背後的利益博弈與人性的複雜性。這種多元化的選題,既呼應了國家廣電總局“講好中國故事”的政策導向,也滿足了觀衆對內容深度的需求。
長短劇探索精品化之路
在本屆盛典上,行業多次強調“長短劇之爭是僞命題”,呼籲創作迴歸敘事本質。傳統長劇憑藉史詩格局與人物成長弧光,仍是頭部內容的主力。例如,《慶餘年2》延續權謀與理想主義的宏大敘事;《繁花》以電影級製作還原上海城市記憶,印證了長劇在情感沉浸與文化承載上的不可替代性。
微短劇市場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後,進入品質升級階段。本屆新增的“微短劇品質盛典”首次將這一賽道納入主流評價體系。《珠簾玉幕》等作品通過高密度敘事與垂直題材吸引年輕觀衆。多個平臺亦推出扶持計劃推動其精品化,探索“短劇+文旅”“短劇+非遺”等跨界模式。
技術賦能 創新視聽體驗
新技術的滲透正重塑劇集生產的全流程。從虛擬製片到AI(人工智能)輔助創作,行業正在效率提升與藝術表達的平衡中尋找新路徑。
與此同時,4K/8K超高清製作已成爲入圍作品的“硬門檻”,《城中之城》《哈爾濱一九四四》等劇集憑藉電影級畫質與細節表現力,推動觀衆對視聽體驗的期待值升級。超高清畫質如同一個放大鏡,迫使服化道、特效等環節精益求精。例如,《星海征途》通過虛擬製片技術實現科幻場景的精細呈現。
AI在劇本生成、反套路訓練中的應用已成常態。靈河文化創始人白一驄透露,從前年開始,該公司的製作和創作團隊已經開始儘可能地全面使用AI技術,他們甚至和一些高校建立了實驗項目,摸索生成式AI技術在實操中的應用。而編劇秦雯認爲,AI技術可以幫助寫臺詞,但目前仍無法替代人類創作者。她說:“只要通讀幾個AI生成的劇本和故事,就很容易感知到一股明顯的AI味兒,它很奇麗,但又空洞,很容易被辨別出來。”
無論技術如何升級,品質始終是行業突破的“通行證”。現實主義題材的深耕、長短劇的互補共生、人機協作的邊界探索,共同勾勒出中國電視劇產業的未來圖景。編劇張永琛表示,未來,創作者、平臺和行業管理者需順應時代潮流,在堅守內容品質的基礎上,積極擁抱變化,勇於創新,爲觀衆帶來更多優質的電視劇作品,推動中國電視劇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