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退休力大調查/人生無限 65+也能繼續奉獻

2024退休力關鍵數字 製表/林又旻、魏忻忻 圖/聯合報提供

來測退休力 製表/葉冠妤 圖/聯合報提供

林靜芸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在診所跳起舞來,她說只要頭腦清晰、手指靈活就會繼續行醫,也說:「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不用畫地自限。」

早晨六時的國中操場,臺北市都還沒有清醒,「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大哥大姐一身勁裝,已開始在暖身拉腰,準備團練,目標是明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大多數是退休人員,但退而不休,不但並未完全離開工作,也想回饋社會,包括努力拿牌爲國爭光。

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中最低

壽命延長,「65+」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根據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連續四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最低,今年僅五十點九四分。

在社會參與部分,約五成願意「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擔任某個領域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和「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比率不及三成。高齡者社會連結得分普遍高於年輕人。

保持閱讀 逾75歲比率最高

保持閱讀習慣與年齡成正比,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願意學習新科技設備各年齡層皆接近六成,以六十至六十四歲最高;願意瞭解社會新趨勢、新價值觀皆超過七成,以六十五至六十九歲最高。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所有生物幾乎都在過了繁殖期後,就開始走向衰老,但人類與其他生物很不相同,即使過了繁殖期,還能繼續活很久。延遲轉大人,人的壽命變長,社會角色必須轉換與改變,但不管活到幾歲,人們還是會在生命中尋找值得奉獻的意義。

例如慈濟環保站、回收點遍佈全臺,他們稱爲「做環保」,不只將垃圾分類回收,物命再生也讓長輩找到生活的寄託。陳亮恭分析,除了回收本身的環保意義,更讓地球環境崩毀速度更慢一點,期待留給後世更好的生活環境。

林靜芸也認爲,社會結構改變,大缺工時代來臨,政府應妥善運用銀髮族的能力與經驗,協助創造人生舞臺,回饋社會。她也說,一直以來,與人互動,讓病人變得更年輕,是她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到目前爲止,也對自身技術充滿自信,她說仍會繼續提供醫療服務,開心奉獻,成爲樂齡的外科醫師。

延後退休 不必靠年輕人養

七十一歲的周再添和太太陳美莉是「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運動夫妻檔,兩人都認爲六十五歲退休太早,支持延後退休。尤其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有機會發揮力量。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65+」族羣不應該被視爲負債,人生下半場,歲月正好,老盟持續推動老人福利法修法,認爲應納入更積極的「長者發展權」,讓長者成爲社會資源而非負擔。政府應該規畫「長輩彩虹光譜」,利用職務再設計適材適用,強化社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