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 陸財政部:總體中國政府負債水平適度
大陸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總體中國政府負債水平適度。(中國國新辦官網)
大陸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今天在發佈會上表示,總體上,中國政府的負債水平還是適度的,既符合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有利於實現財政中長期的可持續性。
3月21日,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蘇社、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介紹近期投資、財政、金融有關數據及政策情況,並答記者問。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兩會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財政赤字率擬按3%安排,並就「積極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作出部署。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方面具體有哪些部署?這些舉措對財政總體債務負擔影響怎樣?
廖岷表示,宏觀調控需要多種工具有機組合、共同作用。從財政政策看,今年就是要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提出的「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工作要求。「適度加力」這不僅體現在赤字政策,還包括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稅費優惠等多種政策工具。
廖岷表示,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規模是4.06兆元(人民幣,下同),比去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通過統籌各類財政資源,安排財政支出達到了28.5兆元,比去年增加1.1兆元,保持了較高的支出強度。
廖岷表示,考慮到去年第四季增發1兆元國債,大多都是在今年使用,實際上支出效果將更多體現在今年。除此之外,今年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兆元,比去年增加1000億元,還有1兆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再加上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所有這些政策,將爲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撐。
廖岷表示,各界對中國政府的債券發行工作十分關注,按照整體財政計劃安排,這些國債正在陸續發行。中國政府債券在市場上一直受到廣泛歡迎,過去幾個月,海外投資者連續多個月增持,成爲亞洲表現最好的政府債券之一。
廖岷表示,在支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各界關注中國財政支持的可持續性問題。財政部門始終堅持統籌穩增長和防風險,統籌需要與可能,科學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債務水平,確保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
廖岷表示,過去幾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間,中國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2018-2023年,財政赤字率總體控制在3%以內。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確定的。總體看,中國政府負債水平是適度的,既符合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有利於實現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
此外,廖岷從財政的收和支兩方面,通報大陸政府1-2月的財政運行情況。總的來看,收入延續增長態勢,同時支出靠前發力。
一、財政收入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開局平穩。今年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6兆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徑實際增長2.5%左右。受應對疫情采取措施的影響,這幾年在對經濟數據進行同比時,往往情況都比較複雜,就近幾年的財政收入來看,波動幅度也比較大,主要與應對疫情采取的一些減稅降費的措施政策有關,因此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在做同比的時候需要對一些特殊的、不可比因素做一些扣除,這樣才能更加客觀真實反映趨勢變化。
從今年1-2月情況看,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到兩項特殊因素的擾動。一方面,基數被擡高,比如2022年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部分緩稅在2023年前幾個月得以入庫,擡高了2023年的收入基數。另一方面是去年年中公佈的減稅政策對今年的減收影響。
比如,2023年8月開始實施了減半徵收證券交易印花稅,這就會使今年前8個月執行的低稅率對應去年同期相對較高的稅率。又如,2023年年中公佈了對先進製造業企業增值稅收加計抵減,提高部分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政策也屬於這種情況。這樣就拉低了今年1-2月稅收增幅。
所以,如果扣除上述特殊因素的影響以後,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可比的口徑下增幅2.5%左右。實際上實現了恢復性增長,這與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基本保持一致。
二是財政支出體現出來靠前發力,進度加快。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6.7%,完成了全年預算的15.3%,支出進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城鄉社區、農林水、交通運輸等領域支出增長較快,重點項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財政支出既有總量效應,更有結構效應,所以我們相信這對於推動宏觀經濟的復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廖岷表示,下一步,大陸財政部將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組合運用赤字、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稅收優惠等財政政策工具,同時強化與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同配合,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廖岷表示,展望全年,隨着各項政策組合效應進一步放大,不但會鞏固和增強當期的宏觀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也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技術進步、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積極作用,這也將有利於中國經濟保持中長期增長態勢,築牢財政可持續性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