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價值醫療落地的4個切口

過去三年,疫情讓很多人都接受了互聯網醫療的方式,隨着2022年底的全面開放,下一步纔是互聯網醫療常態化的考驗。

過去三年,互聯網醫療的天花板並未見頂,相反現在仍然很初階,醫療服務不僅僅是賣藥,而是更多的資源引入,扣準醫療資源問題,纔可能破局之處。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未來互聯網醫療面臨的局面跟以往全然不同,但要解決的本質問題又從始至終沒有不同。

把技術、算法、管理、運營等能力,帶入醫院成爲院方助手,更好地輔助科室、醫生、護士的工作,解決患者們的普遍需求,這可能是互聯網醫療可以解決的實際問題,也是在未來足以複製放大形成規模的潛力。

本期良醫從一場醫療會議中總結提煉有效信息並結合落地案例,從“數字化場景落地、醫療資源下沉、優化醫療服務、打破信息孤島”四個角度分享2023年醫療行業的4個價值切口,歡迎大家分享和討論。

良醫財經「產業觀察」的第39篇。

‍⚕️ 主筆/ 木梓

✂️ 文章架構師/ 丹丹

出品/ 良醫財經

01

數字化場景落地

——提升120智慧急救體系

院前急救是急診救治的第一步,也是急診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的院前急救起步較晚,無論是模式、裝備、急救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先看一組數據。

2014年-2019年,我國急救中心數量呈增長趨勢,2019年共有急救中心數量448個,其中296位於城市,152位於農村。

但我國院前急救人員配備不容樂觀。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發達國家平均每名急救人員負責1 萬人口的急救工作,而我國平均每名急救人員則需要負責約11 萬人口的急救工作。而這一數據也會隨着院前急救醫生數目的減少而增加到13 萬。

各種急危重症發生時黃金救命時間爲/最初幾分鐘,120電話佔用、救護車調度不及時、道路擁堵導致急救反應時間延長,出現“醫療空白區”,嚴重影響院前救治效率。

如何實現更科學高效的院前急救協同救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更需要注意的是,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是一個聯繫緊密,但又處境不同的學科,這意味着需要清楚的衡量好兩者的區別,科學的優化院前急救這一場景,才能搭建更專業高效的黃金救治體系。

國內不少地區已經關注到這一缺口,以重慶爲例,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自主研發的120系統“渝視救”已經正式啓用。

“渝視救”在傳統電話報警基礎上,增加了視頻呼叫及常規電話報警向視頻報警轉換的功能。其通過視頻,可直觀瞭解患者病情,幫助醫生進行判斷並對現場人員進行準確有效的自救互救急救指導,還可以向現場人員發送急救標準操作視頻,爲現場救治提供更科學的方法手段,提高全市院前急救服務能力的同時,也普及了公衆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穿透性”也成爲此次系統升級後一大亮點。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急診部主任黃健介紹道,升級後的系統可以將信息進行有序地傳達,比如呼叫120指揮中心後,還會繼續進行信息分發到醫院、急診科、科室等等,最後連接到醫生。不僅緩解了擁擠的狀態,還增強了針對性,打破了信息的割裂。

數據顯示,重慶主城已有14萬多人關注“渝視救”視頻120微信小程序,其中聾啞人用戶2萬餘人,累計視頻接警3700餘次。

院前“起跑的一公里”和院內流轉的“最後一公里”,將會成爲影響急救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內容,是對急救醫療體系的一個嚴峻考驗,也是醫療行業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集技術、服務、救治爲一體的綜合場景。

02

醫療資源下沉

——“陽山模式”的合理化複製

根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在線醫療用戶數量已突破3億,互聯網醫院數量超過1700家,已經成爲我國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讓更多病患在基層實現優質就醫,仍然是目前的核心問題,也是在推動推動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應當實際聚焦的問題。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如果往簡單的說,其實就是最終提高基層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也就是擴容。在促進區域之間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我國互聯網醫療已經做了一段時間,比如說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但這種擴容是有相對性的,不是無限擴大,也不是三級醫院一味擴大單體規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說要優質均衡發展。

對於患者來講,不是說基層立刻馬上就能利用到三級醫院的醫生、服務等,而是通過醫聯體提升基層服務能力,通過轉診等方式,把需要利用優質資源的患者對接到上一級醫院去,並且可以實現互聯網醫療方式指導基層的醫生診療。

這就需要互聯網醫療發揮自身優勢建立篩選機制,過濾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並實現通過醫聯體、專科醫聯體和互聯網醫療等途徑,在本地就能夠利用優質醫療資源。

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爲例,早在2014年,省二醫就建成網絡醫院,通過遠程會診、網上轉診,將省級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下沉到基層。並在隨後幾年不斷完善互聯網醫院,打造了省、縣、鎮、村一體化分級診療“陽山模式”。

以前在陽山流行一句話“大病去廣州,小病去賀州。”在省二院幫扶五年後,當地的縣域住院率從70%提升到85%,填補陽山醫療技術空白149項,更多山區羣衆能夠留下來看病,避免了外出就醫的奔波。之前許多做不好、不敢做的手術都先後成功完成。

陽山模式的成功有幾個重要的實踐舉措,有腳踏實地,也有仰望星空。

一個是打通橋樑,均衡惠民。陽山地區當地老百姓絕大多數只會講方言,爲了解決溝通問題,互聯網醫院打通了省二醫、縣醫院和村醫三方平臺,讓大家在同一個平臺上面溝通。村醫既懂當地方言,又懂醫學知識,把方言翻譯成醫學術語給省二醫的醫生聽,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同時,村醫生可以通過遠程診斷中心,實現三方或多方會診,將基層做的B超、X光、CT等檢查數據上傳到遠程診斷中心,由省級專家進行診斷,再反饋到村醫。從2015年至今,陽山醫院集團建立了血液透析中心、區域數字化病理中心和醫學檢驗中心等,並與鄉鎮衛生院簽訂檢驗病理診斷技術服務協議。

一個是融合發展,通過線下醫院積極利用互聯網醫院將醫療服務延伸。比如構建省縣鎮村一體化,建設以省二醫網絡醫院爲龍頭、陽山縣人民醫院爲節點、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爲遠程醫療點的醫療服務網絡,建立集團影像診斷中心、心電診斷檢測中心等等。

一個是對數字化醫療的探索。比如省二院已投入使用的人工智能AI醫生,有AI中醫,AI西醫,AI皮膚等功能;2021年實現的全國首家5G全場景智能體醫院,包括5G+院前急救、5G智慧安防、5G線上就診、5G智慧病房、5G“智慧大腦”五大場景。

2022年,省二醫院互聯網醫院每天爲800多名患者提供線上就診服務,每天配送600多張處方的藥品。累計開展線上問診近2萬例,健康諮詢近4千例,開出處方近2萬張,累計配送藥達近1.5萬單。

優質資源的拓荒與下沉,需要更多類似“陽山模式”的探索,這是醫療業務本身性質所決定的,也是互聯網醫療發揮補充角色優勢的一條必戰之路。

03

優化醫療服務

——院內院外的打通在企業微信

互聯網是一種高效率的介質,拉近了人和人的關係,讓原本陌生的兩個節點,有可能創造出信任關係。而這種信任關係,是整個醫療生態中,最寶貴最稀缺最有價值的。

因此在未來醫患關係的模式建立中,企業微信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最有可能成爲基礎服務平臺。

從幾個方面來看。溝通上,對內可以快速搭建醫院組織架構,醫生用企業微信,好友關係、數據的各種歸屬權是屬於醫院的,對外企業微信和微信是打通的,患者用自己的微信就可以直接和企業微信上的醫生溝通,成本很低;技術上,給予騰訊強大的技術支持,有着成熟穩定的算法;工具上,可以實現更多的服務模塊;生態方面,方便院內跨部門、院外跨組織之間的辦公協同,便於同各個項目連接等等。

更重要的是,基於企微的第三方開發如微盛、微盟等,也是對其功能的有效補充,這點已經在浩浩蕩蕩的進程中了。在企微,多方勢力在裡面深耕互聯。

從現實來看,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接入企業微信,基於企業微信建設智慧患者管理平臺、構建智慧管理和數字職工服務平臺等等,對院內自身管理進行信息化升級。

北京友誼醫院最早在2017年11月就開始使用企業微信,快速建立了全院的人員和組織,並且和院內的HR系統進行了數據同步。

在企業微信下面近40個移動的應用,醫院常接觸的一部分是管理類的應用,比如說BI系統,OA、考勤打卡、審批等;也有臨牀類的,比如說雲影像、電子簽章認證、住院通知、患者360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科研類應用。

而在與患者服務上,友誼醫院通過本院的8585熱線小程序和微信客服打通,落實患者的需求,對醫患關係進行了嘗試和改善。從最初的一兩個人,到目前已經形成了8585工作小組,落實熱線的接聽和後續服務,構成了“即時接觸即辦”的一個流程,在8小時內解決患者需求,和院內診療形成一個有效閉環。

同樣的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也在這方面做了同樣的實踐。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平度院區提供的“互聯網+護理”服務爲例,患者可以通過院區公衆號、宣傳海報等方式掃碼在線預約,上傳出院小結、導管穿刺部位照片等詳細信息和完成支付後,即可等待護理人員上門服務。醫院端則通過企業微信對訂單進行處理,管理人員在企業微信上就能完成對訂單的審覈、分配等操作,同時還可以在線實時查看訂單數據統計,跟進訂單處理情況。

此外,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還基於企業微信聯動小程序、公衆號、視頻號等微信生態能力,爲來院患者提供了預約診療、診後諮詢、線上複診、線上處方、智能隨訪、轉診會診等能力,患者通過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能力,通過微信就可以享受到醫院提供的豐富服務。

類似的案例有很多,是未來的一大趨勢。但醫患關係的完善仍需要更多院方和平臺的磨合,良醫曾撰寫過一篇文章《“新醫患關係”的春天,大概率在企業微信!》闡述了對這一觀點更詳細的思考,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鏈接閱讀。

04

打破信息孤島

——“一碼通”只是開端

目前數據孤島成爲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塊“硬骨頭"。

形成數據孤島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醫療機構不願意將患者的信息共享,主要的顧慮在於信息安全以及醫療數據共享的獲益機制尚不健全;二是各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不統一,難以實現信息共享。

打通信息壁壘紛冗複雜,尤其隨着醫院規模不斷擴大,醫改政策不斷深入,新的技術不斷出現,也對傳統的運營管理模式提出挑戰。

目前,我國醫療信息化有幾大明顯趨勢。逐漸標準化,不同時期的產品不同,有時甚至由多達幾十個不同的供應商提供,這是導致一家醫院內部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兼容和信息無法互通的主要原因;逐漸雲端化,雲計算技術近年來正逐漸被醫療機構接受,它使區域醫療信息化或更大範圍內的醫療信息互通互聯成爲可能,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同時還能夠多維度地保障醫院信息數據安全;逐漸集成化,將應用程序的開發和集成技術合併爲一個統一的平臺,在兩者之間構建一座橋樑是必然;逐漸區域化,這是醫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也是最終實現兩級平臺和跨醫院之間互通的基礎。

目前全國有超過一半的醫院參與了區域衛生信息共享。比如陝西省衛生健康信息中心重點推進了“一碼通”的融合工作,破除多碼並存互不通用的信息壁壘。

具體而言,就是基於國家統一標準的“電子健康碼”,強化行業內一碼通用,包括重點解決醫療機構的“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問題,拓展在診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慢病管理服務、健康教育等領域的使用,逐步實現了行業內一碼通用;推進跨部門的“多碼融合”,比如支持金融支付碼、市民卡,同時也鼓勵和推動各地探索利用統一“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入口,加強檔案與病例的有效融合等;實現“一碼通行”,包括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方便人員出行和跨省流動。

同時,還引入騰訊等第三方企業參與建設和運營,構建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打造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健康管理開放生態,形成可複製推廣的工作經驗。

在健康數據共享這裡,陝西衛健連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於電子健康卡在醫療、健康、防疫場景應用,爲每一個陝西人建設一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賬戶,將婦幼保健、慢病管理、計劃免疫、人口信息、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納入健康碼進行連接。

只有信息互聯互通,才能實現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互聯互通,進而解決跨區域就醫墊資跑腿的麻煩,進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通共享。

以十年爲週期,未來以數據爲核心資源的數字化時代,是引領和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將會深刻影響醫療健康行業,這項任務的落地和普及,道阻且長,目前行業內做的也可能只是開端的第一個腳印。

05

良醫財經的思考

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是本質

過去幾年,互聯網醫療已經從疾馳的快速道進入一個較爲規範和冷靜的階段。商業化是必然,但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成爲公立醫療資源的有力補充,對患者的每一種需求都能有應答,是醫療企業的本職。

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本就該是以健康爲中心的價值醫療。它不是一項平臺,提供一個簡單的諮詢問診平臺;它不是一個門面,提供一個技術的殼子;它不是一種概念,編織一個理想化的故事。

疫情激化的“藥神”效應,已經成爲過去式,真正的醫療戰剛剛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做出了示範,頭雁飛過,想必羣雁自然也會有了順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