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楊得志途經天津沒打招呼,市委書記大怒:把他軍列攔下來!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輛奉命前往戰場增援的武裝軍列在途經天津時,被當地的軍隊攔了下來。

車上的楊得志將軍得到消息大爲震驚,究竟是什麼人有如此大的膽子,連軍列都敢攔截?

原來,下令攔截車子的人正是天津市委書記。但這就更讓人奇怪了,天津市委書記爲何要做出攔截軍列這樣危險的舉動呢?

工作狂人楊得志

1911年1月3日,楊得志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三望衝的一個鐵匠家庭。

17歲的時候,工人家庭出生的楊得志在共產國際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與號召下,毅然決然離開家鄉參加工農革命軍,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爲中國的革命事業不斷奮鬥。

在歷經國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場重大戰役之後,1950年,不到40歲的楊得志便兼任陝西軍區司令員,組織部隊參加修建寶天鐵路和屯田墾荒。

此時的楊得志並沒有因爲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自滿,他親自前往當地的各鄉村視察調研,積極向百姓瞭解一年的莊稼收成情況。

在鐵路修建的這段時間內,他每天要和專家在一起仔細討論鐵路的具體建設規劃,確保不發生任何差錯。

有時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盯着鐵路設計圖直到深夜,他的警衛員走進門提醒他:“司令,這都已經凌晨了,您該休息了。”

楊得志點起一根菸,淡淡地說到:“不着急,馬上。”

除此之外,從戰火中走出來的楊得志十分珍惜戰友情誼,他對自己的每一位士兵都像對待自己的家人和好友一樣。

有時,跟他關係要好的戰友回家探親,他知道後,總會第一時間將自己津貼的一部分拿給戰友,並對其說到:“回家一趟不容易,多給父母買些好吃的,糧食衣服多準備些,可別虧待了他們。”

在日常的訓練途中,如果遇到有戰士不幸受傷,楊得志也會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前去醫院探望。

一次,在前往郊外視察工作時,楊得志突然收到消息:在鐵路施工時,一位工作人員不慎將電線杆弄倒,導致在附近的兩名施工人員沒有來得及躲閃而被掉落的電線打傷,幸運的是沒有造成重大的事故。

本來這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楊得志聽說後馬上結束視察,掉轉車頭就前往受傷人員所住的醫院探望。

來到醫院,楊得志詢問兩位施工人員有無大礙,並且讓他們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免留下病根。

負責楊得志安全工作的警衛員也不時感慨:“楊首長平時沒有一點架子,無論是對老百姓,還是對自己的戰士,都充滿着一百二十分的熱情。”

在擔任陝西軍區司令的數餘年時間裡,楊得志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堅持站在當地民生建設的前線,他深入基層,體察民情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待在辦公室的時間。

他也時常對自己身邊的人講:“現在國家暫時穩定了,所以讓每個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是我們這些黨員同志務必要做的大事,馬虎不得。”

1950年10月5日,剛剛視察完寶天鐵路實驗運行工作的楊得志回到辦公室,就從下屬手裡收到一份簽署爲“毛澤東”三個字的絕密電報。

戎馬一生的楊得志只看了一眼,意識到此事非同小可,於是立刻讓警衛員召集部下,開展緊急會議。

三天後,一支解放軍部隊在楊得志的帶領下,由西安出發,前往山東兗州一帶。到達山東後,楊得志不敢有絲毫懈怠,趕緊安排戰士們休息,並時刻等待中央的下一步指示。

不久後,楊得志部隊收到中央軍委的通知: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速到中南海,有要事商議。

來到中南海後,他們見到了朱德,得知了彭德懷率領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消息,這也意味着他們也將在不久後入朝作戰。

在與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等重要領導人商議完畢後,楊得志立即返回山東,開始進行戰前動員大會。而在兩個月後,楊得志率領所屬軍隊由山東出發,準備前往朝鮮作戰。

在沿途百姓的鼓舞與歡送中,楊得志的軍列來到了天津。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正當軍列將要駛離天津時,居然被天津當地的武警攔了下來。

要知道在如此緊要關頭,私自下令攔截軍列可是大罪。楊得志聽到專列被攔的消息頓時惱怒,立馬下車,嘴裡大喊:“誰這麼大膽子,連軍列都敢攔,不要命了?”

楊得志話一說完,只見一位穿着黑色中山裝,身材瘦小但氣質不凡的人出現在了他的眼前,來人開口說:“是我。”

楊得志望着眼前說話之人,先是一愣,隨後突然笑了起來。

原來,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之前最親密的戰友黃靜。此刻,楊得志的思緒頓時回到了和黃靜認識以及工作的日子。

黃楊之間的深厚友誼

楊得志與黃靜的初次認識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全民族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全國各地百姓紛紛參與到這場保家衛國中戰爭中。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楊得志和黃靜也都參了軍,並被分配到了同一個軍區,從此兩人就開始了他們長達數餘年的合作歷程。

楊得志從小沒有讀過書,所以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特長是戰鬥,擁有用不完的精力;黃靜自小就是班裡的優秀學生,長大後還去國外喝過幾年洋墨水,善於文書工作。

因此,這兩人一開始就像趙剛見了李雲龍,誰也瞧不上對方。因爲工作或部隊管理問題發生糾紛,二人也都互不相讓。

沒辦法,他們只好私底下達成協議:楊得志負責部隊日常的軍事訓練,黃靜負責部隊的後勤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兩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這樣一來發生糾紛的頻率也就少了許多。

久而久之,兩人之間逐漸有了配合的默契,在進行軍隊管理和平時訓練的時候,楊得志也會徵求黃靜的些許建議;而在軍隊的物資供需以及後勤保障方面,黃靜也會經常找楊得志商議。

很快,部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們之間超越朋友的感情,有時候還開玩笑說:“楊司令以後結了婚娶了老婆,怕是還會偷偷來找黃政委過日子喲。”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誼不禁令人羨慕。

有一天,楊得志接到上級命令,要求務必盡一切努力,提高糧食的產量以此滿足部隊前方的打仗的開銷。楊得志一時犯了難,當時爲了打贏這場戰爭,大部分工業設施都被用來生產武器裝備。

如今,根據地抗日形勢愈發嚴峻,農業的生產規模已經很難有大的提高,要在短時間內儲備如此多的糧食,楊得志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好的辦法。

這時,黃靜走進辦公室,看着一臉愁容的楊得志,不禁好奇地問道:“今天是怎麼呢,難得見咱們的楊司令有這樣的表情。”

楊得志把上級安排的任務告訴了黃靜。聽完楊得志的描述,黃靜說到:“我以爲是什麼大事了,就這麼簡單的問題還把你搞得焦頭爛額。”

“怎麼,你有什麼好辦法?”楊得志疑惑地問道。

黃靜隨即坐了下來,開口對楊得志說到:“我之前有辦合作社的經驗,咱們這地方條件也不差,如果想辦法把百姓動員起來,讓大家一起勞作,我想這糧食產量肯定比之前有提高。”

說完,黃靜拿着地圖,認認真真地進行了一系列分析。楊得志聽完他的講述,豎起了大拇指:“行啊你,老黃,不愧是喝墨水長大的,肚子裡的點子就是多。”

黃靜回答道:“你以爲搞好後勤管理是件多容易的事嗎?事不宜遲,咱們現在就準備幹。”

於是,在楊得志和黃靜的籌劃與安排下,根據地的農業合作建設逐步展開。當地的農民在他們二人的影響和號召下,熱情高漲,紛紛投身於其中。

楊得志和黃靜也時常前往各地區視察建設工作,遇到個別地區進展緩慢的情況,他們也是仔細分析問題,作出及時調整。

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根據地糧食問題得到很大改善,爲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然而,就當兩人領導根據地更進一步一步建設時,一紙調令卻將情誼深厚的二人分別開來。1944年,楊得志收到上級安排,前往延安領導當地的抗日運動,黃靜則繼續在原根據地工作。

兩人心中十分不捨,但還是爲了革命事業不得不分離。臨行前,楊得志對根據地的戰士們做了最後一次談話,對大家說:“我相信,我們會在不久的將來重逢的,那時我們一起把酒言歡!”

第二天,楊得志與黃靜做了簡單告別,交代了一些部隊的事宜後,便踏上了延安之路。

短暫的相遇又離別

當二人在天津相遇,距離楊得志與黃靜二人上一次相見,已經足足過去七年了。

黃靜走上前去,對着楊得志的胸口來了一拳:“好你個老楊,來天津了,不打招呼就走,是不是沒拿我這人當朋友?”

此時楊得志回過神來,一臉笑意地對黃靜說到:“這不是時間緊,任務重,政府資源緊張嘛,就沒有告訴你們當地軍列進城地消息。不過話說回來,你怎麼當上天津市委書記呢,我還不知道呢?”

“抗戰結束以後,我受上級安排,前往天津主持當地的戰後城市恢復工作,在這待了五年了,怎麼樣,我治理的還不錯吧?”黃靜一臉自豪地說道。

“要不說你老黃是搞經濟建設的專家了,就沒有你辦不成的事。”楊得志幽默地對黃靜說道。

兩人隨後找了一處幽靜的地方,簡單說了分別這幾年發生的事。

由於楊得志是要去抗美援朝執行重大任務的,黃靜也不便多留,對其說道:“老楊,現在這事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次你們部隊面對的可是武器裝備遠勝咱們的美國大兵,你心裡有把握沒?”

楊得志回答道:“怕啥,我可是從槍林彈雨中爬過來的,之前那日本人不是說要滅亡我們中國,結果不還是爬回了老家。你放心,我雖然書讀的少,但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相信我們到了朝鮮,一定是所向披靡,用不了幾年就能打敗那些美國佬。到時候我親自來找你,咱們再坐下來慢慢談。”

黃靜笑道:“你呀,要數帶兵打仗,可沒幾個人比得過你。不過你千萬不能大意,這次的敵人不同以往,咱們還是第一次跟他們交手,馬虎不得。”

“放心吧,哈哈哈。”面對老友的囑咐,楊得志也會心一笑。

十分鐘以後,黃靜將楊得志送到將要出發的軍列附近,從兜裡拿出一個信封,遞給楊得志說到:“天寒地凍的,到那邊要是需要買物資裝備啥的,裡面這點錢儘管用,也算是我出的一份力了。”

接過信封,楊得志感慨地說:“放心老黃,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兩人簡單告別後,楊得志就回到軍列隊伍中,繼續向着朝鮮進發。

來到朝鮮後,楊得志看到當地軍民熱烈歡迎我們志願軍,這讓他擊敗侵略者,保家衛國的信心也頓時增長了不少。

隨後的幾年中,在彭德懷與楊得志領導的中國志願軍的奮戰下,還有在朝鮮軍民的努力下,我們也的確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得勝回國後,楊得志也再次來到天津拜訪自己的老搭檔黃靜,二人在一起徹夜未眠,將心裡話說了個痛快。

臨別之際,他們還約定要再找機會喝個過癮。然而遺憾的是,黃靜由於積勞成疾,在1958年就不幸逝世,年僅46歲。

楊得志聽說這個消息後悲痛不已,他特意趕赴天津爲其處理後事。在這期間,楊得志連續好幾天都沒能吃下飯,他懷着最真摯的革命友誼,告別了自己的老戰友。

結語

在革命戰爭年代,能夠像楊得志與黃靜那樣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誼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他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互相幫助,一步一步從刀山火海和槍林彈雨中挺了過來。

正是因爲這些經歷,在他們的心中,或許早已將彼此視作自己的家人。只可惜天不假年,竟然讓一位英才過早了離開了這個世界,斯可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