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點半睡覺,5點半起牀,毛坦廠中學退學潮引熱議……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陣子,一則關於毛坦廠的帖子,登上熱搜。
高考結束後,毛坦廠中學開設了112個復讀班,每班人數高達195人。
在這個被稱爲“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地方,兩萬多名學子開啓了新一輪內卷。
雖然此前,我不止一次聽過這所學校的“恐怖”。
但仔細看了報道才知道,什麼叫“煉獄般”的生活。
早上五點半起牀,晚上十二點就寢,僅有的一小時午休,還被各種補課填滿。
每當夜幕降臨,累到恍惚的孩子,會在昏黃的路燈下,看到和他一樣無精打采的同學。
而不遠處的角落裡,總會有三三兩兩的陪讀家長,滿是期待又滿是焦慮地張望。
勞累、壓抑、不知未來在哪的迷茫,像一座座大山壓在這羣家長和孩子的肩頭。
很多人堅持不住,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選擇了退學。
而毛坦廠的退學熱,也很快引發討論。
有人就此分析教育亂象,有人點出教育的本質,還有人談起讀書與命運。
更有甚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內卷,已然從畸形走向變態!
走讀書考學的路,沒錯;盼孩子出人頭地,也沒錯。
但又累又卷又沒成效,就一定是哪裡出了錯。
內卷已從畸形走向變態
前幾天,朋友託我幫個小忙——給孩子的簡歷潤色潤色。
爲了讓孩子受重視,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謀劃。
競賽成績、考級證書、獲獎情況……都要經過認證,含金量要高;
表達能力、社會實踐、文藝表演,也都要有拿得出手的名次。
拿着這份簡歷,輕飄飄的幾頁紙,讓我感到很沉重。
我忍不住勸朋友:讓孩子歇歇不行嗎?
朋友說:“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哪哪都是競爭。快慢班、掐尖招生,還有各種參賽。”
前不久,央視就曝光過掐尖招生,個別學校先於派位入學之前,就鎖定並招收尖子生。還有公安部也揭露並取締希望杯、大師賽這種違規黑競賽。但很多機構掛羊頭賣狗肉,以各種夏令營、研學團的形式進行比賽、發證書。
真是“卷無止境”!
看過一篇報道。
一些內地中產家庭,利用香港推出的“優才計劃”,讓孩子赴港讀書。
爲了申請到名額,他們要讓孩子10歲學電腦編程;只聽兩個音符就要說出曲名……
曾經的我以爲,讀書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如今看來,教育也分三六九等。
條件好的家庭,利用各種信息差,調動所有資源,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而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也不會坐以待斃,會狠下心來逼孩子去苦學。
就像開頭毛坦廠的孩子們,犧牲睡眠、犧牲快樂,目的就是爲了不被淘汰。
題海戰略,疲勞戰術,以衝刺的速度去跑學業上的馬拉松……
大家誰也不敢鬆口氣,誰也不敢躺平擺爛,結果就是越卷越沒有退路。
沒人關注孩子的冷暖、內心、人格,大家只會盯着成績和前途看。
彷彿,考不了高分,進不了名校,這輩子就完了。
還沒到真正較量的那一刻,恐怕孩子就已經淪爲內卷的犧牲品。
過度透支欠下的債,早晚要還
有位高中老師,分享過他所帶學生的日常。
每天天不亮,孩子們就起牀了,爲了多睡那麼幾分鐘,他們連早飯都可以不吃。
環顧教室,有人滿臉青春痘,有人頂着黑眼圈,一個個垂頭喪氣,目光呆滯。
成年人都熬不住的996,卻是孩子們一年到頭的常態。
結果,初高中六年,不少孩子沒有考入名校,卻住進了醫院的精神科。
因爲作業問題,和家長冷戰,與學校對抗;因爲缺乏運動,要麼發胖變醜,要麼抵抗力差。
還有數不盡的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就曾調研發現:孩子身上有個“四無”現象。
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而這種“四無心理”,是比抑鬱症還要嚴重的成長危機。
過度內卷下,孩子被拖垮,家長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
87%的家長有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7%有嚴重焦慮。
周圍人都在跑,除了加入,別無他法,眼看自己孩子被超過,除了逼他加速也別無選擇。
我有個同事,就是如此。
她本來很堅定地支持“減負教育”,可放養的結果,就是孩子處處不如人。
反覆糾結後,她也決定加入雞娃大軍。
先是給女兒安排了好幾個興趣班,還找了1對1私教,後來又貸款買了天價學區房。
她化身虎媽,開始嚴厲管教,孩子成績上來了,親子關係卻冷到冰點。
最終,她和女兒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焦慮症。
易中天教授曾說:
“中國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至於孩子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沒人去想。”
我們被動地被外界推着走,而畸形教育的苦果,卻只能自己嘗。
普通家庭性價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到底是什麼?
普通家庭的出路在哪?什麼纔是性價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是我這些年一直探索的問題。
經過一番研究,我總結了4點,今天分享給大家:
第一,用讀書開闊眼界。
作家周嶺說:“讀書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
或許我們沒錢給孩子報昂貴的興趣班;沒能力爲孩子調動什麼資源。
但帶孩子去趟圖書館,給他買幾本名著,卻一點也不難。
哲學家陳嘉映曾說起過自己看課外書的經歷。
他看《圖像時代》,瞭解人類發展史上影像的變遷,從紙面繪畫,到相機拍照,再到電腦成像,大大拓展了知識面;他讀全球歷史,穿越到兩千年前,遊覽中東古蹟和美洲叢林,見證宇宙大爆炸的奇觀,探索雙螺旋結構的奧秘……
他說:讀書幾乎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我們靠讀書開闊眼界,豐富學識。
讀書從未被壟斷,也不可能成爲某部分人的特權。
只要翻開書,我們和孩子就能擁有最高級的教育。
第二,用運動激活思維。
除了讀書,對普通家庭而言,運動也幾乎沒有門檻。
去不了高山大川,可以帶孩子去郊外野遊;去不了海邊衝浪,可以帶孩子跑跑步、打打球。
只要你有運動的想法,就一定能抽出時間,找到適合自己與孩子的運動方式。
《體育改變大腦》一書中提到:運動後人們的詞彙學習速度,比運動前提高了20%。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說:“來自智力的東西,沒有一件不是來自感官。”
也就是說,運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意志力,還能讓孩子的智力和反應能力得到提升。
比起花錢給孩子報“思維開發課”,運動的效果,說不定更好。
第三、用陪伴富養能量。
教育圈有個說法:你的孩子不是懶,而是能量低。
爲什麼孩子會拖延、會懈怠、會集中不起精力,沒有學習的熱情?
根本問題,就在於他沒有激活自己內心的熱愛,沒有充沛的情緒滋養。
美國一個教育機構做過一個調研。
學者們發現,智商、社會條件甚至經濟地位,對孩子的學習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人的注意力去哪,能量就流向哪。
撫育一個小孩,不是靠很強烈的愛、很大量的付出,卻需要很細膩的陪伴。
第四、用體驗感知生活。
B站博主@何同學,分享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從小喜歡機械模型,動手能力很強,父母也支持他在生活中各種實踐。
畢業找工作時,同齡人都高不成低不就,他卻憑藉一技之長順利找到工作。
這幾年,他更是在網上分享一些生活小技巧,鼓勵孩子們去真實的生活中體驗。
有人問,什麼樣的孩子能經得住考驗?
很認可一個回答:有生活本領的人。
小到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大到組織活動、處理人際關係,都可以讓孩子慢慢掌握。
生活的場景如此廣闊,足夠展開各種教育實驗。
可以讓孩子暑假打打零工,帶他去菜市場買菜砍價,或是鼓勵他各行業實習。
與其讓孩子陷入無止境的內卷,不如在日常中因材施教。
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在一屆迎新會上,說過一句很“掃興”的話。
看着滿眼放光的大一新生,他竟斬釘截鐵地說:
“不要以爲考進復旦,你的未來就會多麼耀眼奪目。”
他說,人的命運,不可能被小小的考學就改變了。
雖然有“讀書改命”的老話,但我們也要看清一個現實:
教育,和人生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讓孩子不顧一切地賭一把,是選擇;逃離內卷,按自己的節奏來,也是。
我很心疼那些苦讀的孩子,也很理解家長們的焦慮與恐慌。
但當孩子想換個賽道,我們也要有及時跳出內卷的魄力。
請相信,在愛的託舉下,每個孩子的未來都不會很差。
與朋友們共勉。